百舸网南通8月8日电(通讯员 陈佳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方天地的灵魂。文化对于本土人民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南通地区文化以便更好地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南京财经大学的“文化探索小队”来到了南通常乐镇的张謇故里·柳西半街进行实地考察。
前期团队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得到初步的调研结果。数据显示,受访者普遍对张謇先生已具有颇多了解。从人们对张謇故居发展前景的调查来看,当地居民对张謇文化小镇未来的发展持有很高的期望,也进一步体现了其潜在的商业发展价值。
7月28日,实践团队来到江苏南通的柳西半街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首先团队前往的地点是位于柳西半街的通布庄。通布庄中展示了作为南通地区文化特色之一的蓝印花布,它是中国的一种工艺品,曾被列为国家的非遗文化。“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一种天然染料。靛蓝染料在染色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反应而变成蓝色,其颜色的深度取决于染料的种类数,匠人们最初使用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制作过程繁杂,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工作人员如是说道。目前,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色,蓝印花布被创新出了更多的商业价值,通布庄内陈列了许多蓝印花布制成的工艺摆饰,服饰,家居用品等,吸引各个年龄段的顾客前来参观购买。蓝印花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极大地展现了南通纺织的商业价值,对每一位南通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图为通布庄蓝印花布制成的工艺品。钱沈楠摄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团队来到大生纺织的场馆进行参观。随后,工作人员开始为团队介绍纺织业的起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麻葛纤维的织物,这些物品在市面上盛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人民开始倾向于选择舒适轻便的服饰,于是出现了棉制成的物品来逐渐取代相对粗糙的麻葛纤维。讲解员又耐心地为各位成员展示如何使用纺织机,在工具的帮助下,讲解员将一团不成形的棉花轻松地加工成一条整齐有序的棉纤维。“早在唐宋时期,各种先进的纺织工具就已被纺织行业广泛使用,纺织女工们在纺织机的使用下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都为纺织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讲解员补充道。
图为队员们参观大生纺织场馆并听工作人员讲解。祝君悦摄
团队成员还采访了馆内的工作人员,他们介绍了南通纺织业的特色以及悠久的历史,并且还表示如今南通地区有如此成熟的纺织业离不开张謇先生的功劳。正因为张謇先生早期大力支持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建立学堂,鼓励学习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才能够让纺织业一百年来持续发展。直至今日,南通三星的叠石桥家纺产业在全球享有名气,南通地区的商人也遍布全球各个地方,将纺织文化和现代家纺带给全世界。场馆内循环播放着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短片,通过观看短片,团队成员们深刻了解了张謇先生一手创办纺织业的艰辛历程。
图为工作人员演示纺织机的使用。祝君悦摄
最后,团队走在“謇公街”,感受上个世纪的建筑文化,古老的石板街,颇具特色的青瓦墙,都是江海特色的标志。街道两旁开了各种复古商店,有酿酒铺子,有散发着麦芽糖香气的糖果店,也有售卖棕编玩具的古玩店,其中最有人气的要数常乐汽水商店,这是一家售卖瓶装汽水的店铺,它承载着每一个江海人满满的回忆。汽水铺老板是常乐当地人,对儿时的印象深刻,“小时候只有汽水,偶尔喝一回,记忆留了将近一辈子。小小的玻璃瓶,一般只有250毫升的容量,几个小孩每人喝一口,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老板感慨道。炎热的夏天,团队成员们各自买了一瓶汽水,将汽水瓶盖在门口大凳边上猛一蹭,瓶盖飞起,气泡涌出。喝到嘴里,还不断冒泡。一瓶下去,嘅一口气,舒坦凉爽。
图为“文化探索小队”全体队员合照。钱沈楠摄
此次实践活动,使得团队对南通纺织业的发展以及柳西半街的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实地的调研让团队明白,地方旅游发展的关键就是把握住地方特色,结合历史价值和现实情况,才能把地方的发展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