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徐州8月20日电(通讯员 权子怡 潘薇薇)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江苏省内便设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8月17至18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南寻北访”小队为调研江苏红色文化传播与保护现状,由五位成员先后赴无锡革命陈列馆、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以及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文化园等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学习考察与采访调研,在参访过程中,重温党政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取得胜利的喜悦,致敬革命英雄,探索红色足迹,体悟先烈精神。
寻访梁溪,传承革命历史的启蒙精神
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启蒙地及“江抗”等中国重大革命事件的承载地,无锡拥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漫长的革命岁月,使无锡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和考验,并哺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英雄儿女。于是,小队来到无锡革命陈列馆开始研学之旅,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不易与艰辛。
无锡在近代史的各个革命时期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时期内遗存下来的红色文化遗产成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料。革命陈列馆由《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和《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两个常设展览组成。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立体群像雕像、图文并茂的宣传栏与历史物件组图。聆听着讲解员的描述,队员们在一张张历史资料、一幅幅雕塑画像前驻足观望,追忆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一往无前、浴血奋战的光荣事迹,感受革命先辈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图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伟大贡献的无锡人群像。百舸网通讯员 陈思彤 供图
“梁溪区原为无锡老城区,无锡一批爱国进步青年成长及活动于此,遗留下较多红色文化遗产,而这些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从讲解员的讲述中,实践团队队员能感受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红色文化遗产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理想的教材及最生动的讲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发现,目前无锡大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处于开放利用的状态,其建筑或场所的主要功能为展示或进行纪念性活动。在展示的内容与形式上,大部分遗产基于其建筑本体,采取空间与相关历史物品相结合的静态展示形式。此种形式对遗产造成的破坏程度较小,但其展示的手段乏味,缺乏吸引力,红色遗产基地建设依旧任重道远。针对出现的问题,小队队员也主动提出一些参考建议。首先,对遗产的利用潜力进行全面评估,参考其他城市成功的开发案例,动态地调整展示策略。其次,积极完善服务设施,适当植入商业业态,充分发挥遗产地经济价值。最后,对红色基地文化遗产,应对其开发利用做好相应的监管,引导其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做好保护与宣传工作。
祭奠忠魂,重温淮海战役、感受人民伟力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身为“五省通衢”的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徐州不平凡的历史,解放徐州,便是淮海战役的关键之战。
队员们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脚下,塔基左右各为解放军和人民支前的浮雕,塔的四周是刻有刘少奇、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三万余名烈士的名录以及反映淮海战役的陶瓷壁画的围廊,巍峨的纪念塔暗喻解放军与支前人民在战争面前毫不畏惧、英勇向前的品质。
从塔身一侧继续向前走,五位领袖的石雕所在地出现在了队员们的眼前,这五位总委分别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振林。通过之前线上对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的调研学习,队员们已经了解到,历史上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其规模的庞大需要更多的参战部队,而取得胜利的关键是要树立全局意识,一切行动听从党的指挥。在先前收集到的196份网上问卷中,128人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看齐意识以及科学运筹、果敢决断、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直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追根溯源便是解放战争精神。
图为队员体验电话传音机。百舸网通讯员 宋姝含 供图
随后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馆内展览多数珍贵文物藏品、烈士遗像和遗物,包括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手稿,更设有播放历史影片的放映厅以及供参观者体验历史区。队员们专门体验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电话传音机,历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结果,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经过现场观察,全馆中最受游客欢迎的便是参观者体验区,比起单一的文字记录,游客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有趣的互动环节去了解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追忆邮城,探寻革命精神的传播现状
1945年12月,为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并为阻止国民党军由扬州北上进攻解放区创造条件,新四军发起高邮战役,这一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真正胜利。
站在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抗战甬道的入口,锈红的底色瞬间让小队成员沉浸在沧桑、沉郁的历史意境中。讲解员声情并茂地向小队成员介绍道:“抗日甬道两侧墙壁上数位军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战场景,展现了我国新四军战士骁勇善战、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高邮拥有着如此丰富的红色资源,无论是纪念馆、烈士陵园还是文化遗址,都是值得青年去学习的红色文化载体。但是在被问及平时的参观情况时,工作人员却向小队成员感叹:“现在基本上来参观的都是老人家偏多,很少见到你们这种年轻人,现在的许多孩子都觉得红色革命纪念馆无聊,都不愿来的。”随后队员们向当日馆内的参观者群体开展实地问卷调查与随机采访,通过分析结果发现,近一半的人参观理由都是学校的集体活动安排,缺乏自主性。在采访他们的参观心得时,小队成员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是:“纪念馆里更多的是文字记录,缺少体验感,如果能让我们亲身体验就更好了。”可见,虽然高邮的红色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形式单一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其文化传播的广度,应该进一步创新形式,增设实景体验教学,推动红色基因的赓续。
图为队员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百舸网通讯员 于真真 供图
此次调研从三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出发,深入感悟红色足迹背后的建党精神、抗战精神等,并以采访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江苏红色文化传播与保护现状。由于功利化学科的教育偏误和信息化时代的价值结构,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在逐渐淡化,当代年轻人对于红色文化的关心程度不足,红色文化的表达处于失语状态,传播方式单一。需要高校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增强青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立足实践,使建党精神深入人心。
图为小队成员在纪念馆内合影。百舸网通讯员 权子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