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信阳8月13日电(通讯员 陈欣欣)7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温暖阳光”小队成员在河南省部分社区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关于疫情期间老年群体对政府及社区帮扶措施的满意度采访调研”的探访之旅,了解到疫情之下政府和相关社区对老年群体的照扶行动以及老年群体的相关需求。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问题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明显。与此同时,“空巢”也导致了对老年人照顾不足,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不够满足,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情感需求得不到回应。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期间,大部分本来就不常回家的年轻人更加受到了羁绊,三年没回过家看望老人的现象早已不奇怪。他们或受生活所迫,或受疫情影响,对老人的一丝陪伴无法践行,只能让老人独守空巢,期盼雏鹰归来。
图为五一社区的空巢老人正在老年食堂用餐。 杨睿聿 摄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工作,例如中共中央发布2021年第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其中对农村养老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老人。河南省各地区对社区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及生活保障一直是各级政府及基层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一直在为老年人物质及精神所需努力,让老年人在疫情期间也能享受到政府的优质服务。
图为五一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解答问题。 杨睿聿 摄
此次调研,“温暖阳光”小队成员积极与社区老人沟通对接,提前做好预约,以使采访顺利进行。据了解,队员关秋爽采访了当地社区的贾奶奶与霍爷爷,两人均是夫妻同住,但由于和孩子居住距离较近,可随时与子女沟通交流,及时满足自己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虽然住在农村,但村庄中设施完善,尤其是疫情期间村委会为老年群体设有专门活动区域,多种健身器材可供选择,环境优美,卫生干净,乡风淳朴,老少皆宜,生活幸福、有趣。疫情期间,政府增强对老年群体关心照顾并提升补贴力度,提高对老年群体的补助补贴,据了解,国家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设有补助,60岁以上每月120元,80岁以上每月150元,90岁以上每月200元,可以一月一领或多月一领。同时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期组织核实调查,尤其对于有残疾的、生活不能自立的、行动不方便的、不能劳动的老年群体设置额外补助,如政府帮助建房,提供补助资金等。“这是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的优照,我们对各方面都很满意。各级领导都负到了完全的责任。在不方便的情况下,国家也一定会想办法让我们吃饱,非常感谢国家,感谢领导。”贾奶奶这样说。
同时,队员陈如玉采访了当地宏景花苑社区与子女一同居住的张奶奶,其娱乐方式多为与其他老年人一起跳广场舞、散步和打太极。据张奶奶回忆,疫情期间,外出不方便,每天需要做核酸,出示健康码和场所码,而自己年纪已大,难以落实,社区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积极协商协调,最终决定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上门做核酸,践行以老年人为先、为老年人服务的宗旨,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当谈到是否了解疫情期间政府补贴时,张奶奶表示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生活来源是子女每月所给生活费以及政府定额养老金。
图为实践队员陈如玉采访正在公园娱乐的张奶奶。 陈如玉 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社会需要爱的传递者,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需要子女静静地坐着,耐心倾听老人的心声,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得到精神的释放。“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年轻,因为疏于对老年人的理解和关怀,子女无法体会那已近暮年的孤独和悲凉。老人,那抹孤寂而祥和的阳光,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