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无锡8月14日电(通讯员 陈嘉楠)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由于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之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导致性格、心理发展异常,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保证留守儿童情感沟通渠道以及心理健康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茁阅”团队针对此背景,选取了江苏省连云港市李集市兴杨村作为实践地点,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访。团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寻访充分了解到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包括教育状况和心理状况,其中着重关注留守儿童对于书籍的需求和日常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联系沟通情况。同时,团队也会将留守儿童的家人、朋友作为次要主体进行走访,从中搜集到与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情感交流状况的相关信息,以便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力求从中获得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心理问题的合适路径。
兴杨村党群服务中心 陈嘉楠摄
7月28日下午一点,“茁阅”团队来到兴杨村,武月娟会计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通过对兴杨村武会计的采访,团队得知兴杨村现有2582口人,总计1360多户,其中有50多户低保户,占总户数4%左右,人均年收入在11000元左右。武会计透露村中有不少留守儿童,其父母因土地被征收、务农经济效益较低等原因选择外出务工,其外出务工地多为苏州、杭州、无锡、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留下的劳动力大多为老人,逢年过节部分务工父母由于加班费等经济原因选择就地过年,因而部分孩子与其父母见面机会少之又少,祖父祖母成了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实际的监护人。
与武会计了解兴杨村的具体情况 陈嘉楠摄
在武会计的带领下,团队随机走访了几户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发现村中留守儿童多数生活条件不差,也存在少数因父母残疾、家庭变故等因素处在最低生活水平的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孩子们都在接受着九年制义务教育,该阶段教育大多依托学校和政府,家庭对于其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
接受采访的祖父母坦言:“我们也不识什么字,想帮助娃娃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帮,只能平时做作业的时候陪在旁边,分数高就是学习得好。”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也不能及时。
成员采访兴杨村中的留守家庭 刘语清摄
跟进儿女的学习状况,村中儿童的日常学习大部分靠自觉。而在询问至日常教育开销时,祖父母表示孙儿向其索求的零花钱,除了学校要求的额外开支,剩余可自由支配的金额多用于购买零食、玩具。
值得关注的是,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涯来到了一个重大的分水岭。自觉的孩子通常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考上镇上的高中,而缺少自制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大多止步于初中,早早进入社会赚钱养家。而当询问家长是否会因经济状况而不让孩子继续学习时,所有家长给出的都是否定答案,可见,留守儿童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借助学习改变人生,不走自己的老路。
走访结束后,武会计带领团队参观了兴杨村的图书馆。据武会计描述,该图书馆中的书籍大多来自上级行政单位划分,也有少部分来自企业捐助,不过日常几乎没人来看。团队仔细参观图书室后发现,该图书室书籍总量不多,类别涉及广泛,但选取的书籍其内容较落后,质量也不高,可以看出平时并未有专人管理。兴杨村的文化建设虽然有上级政府的支持,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缺少针对性的运作方法,使得书籍利用率低下,同时也反映出出兴杨村整体文化氛围较低,民风简朴的特征。
图为兴杨村图书馆 陈嘉楠摄
结束实践后,“茁阅”团队的成员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有了新的体悟,父母的缺位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少了心灵依靠的对象,也少了教育路上的支持者监督者,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茁阅”作为一个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在此次实践中萌生出打造一个公益童书项目的想法,为缓解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