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安然于无闻,执着于坚守|专访宜兴太华折扇工艺“守护神”-985棋牌娱乐

 新闻学院:安然于无闻,执着于坚守|专访宜兴太华折扇工艺“守护神”-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正文

新闻学院:安然于无闻,执着于坚守|专访宜兴太华折扇工艺“守护神”

发布者:新闻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2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宜兴8月16日电(通讯员:朱品葭)为认识传承之心,学习匠人之魂,践行坚守之神,2022年8月16日,新闻学院新闻学2101班朱品葭同学深入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太华镇襄阳村华峰扇坊,专访非遗传承人汤忠财老先生。

受访者汤忠财今年59岁,老宅襄阳村2号,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太华人。走进老人的扇坊,迎面是简陋却摆满竹扇的客厅,再往里走,窄窄的楼梯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十几块磨刀石。据老人解释,削竹劈扇骨每一步使用的刀都不同,与此相匹配,它们也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磨刀石。穿过院子,走进里屋,就是汤忠财老人及老伴的工作室。不大的工作台放满了锯子、毛刷、虎钳、卡尺等工具,老人则伏案,用粗糙的手打磨光滑的扇。

(制扇工具  朱品葭)

“咱们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傍着这太华山,用着这太华竹长大。最早接触这行,还是因为我的爷爷。”问及与竹的相识相伴,他回忆,他的爷爷手很巧,深谙各种竹编技艺,小时候,爷爷编竹篮常会叫着他在一旁学。“爷爷总说,这是一门手艺,不能丢。”

16岁,秉着爷爷的教诲,汤忠财进入扇厂,跟着苏州师傅学做玉竹扇,一晃几年,市场风向转变,折扇退出消暑榜单,扇厂停办,汤忠财老先生不舍这门手艺,回到家自己做了起来,这一做就做了43年。

(玉竹扇  朱品葭)

“这玉竹扇与其他折扇可不同,讲究多着呢。”谈及老人的专业知识,他的眼睛忽然闪了光,走近橱柜挑了把上等好扇,宝贝得摩挲着,缓缓道来。玉竹扇,因其做工精致,触手光滑,温润如玉得名。一把折扇的完成,得经历选竹、断料、去皮、挑拣、塑性、晒竹、切削、定钉、裱面、穿骨10道工艺。“太华竹子的密度高,易做骨架,竹料6至7年最好,覆上一层白霜则是精品。同样的,竹料长短也讲究,竹节三掌宽为最好,做出来的扇骨最像样。”仔细选完竹,则入库静养,汤忠财老先生笑说,他与竹打了一辈子交道,库中的竹是哪一年的,放了多久,不需要编号,他一看便知。取出竹料,则是漫长的手工切削。细腻的大边、扇心全靠一双手与刀的磨合。仔细观察老人的手,天长日久地暴露于刀锋下,他的手早已磨出深褐色的老茧,龟裂似干涸的土地,硬得似乎刀刃也难伤分毫。将竹片劈得不能再薄,就用沙皮纸、贼木草、砂叶进行三轮由粗至细的打磨。最后用火烤出大边弧度,扇眼穿孔似鼠眼,牛角拉为细丝做扇钉。至此,一个精美的扇骨才算完成。

(制扇  朱品葭)

扇骨做就后,就该裱面。上等的生宣纸,掺和明矾与骨胶,用排笔通刷,阴干,重刷,再阴干,等生宣化为熟宣,就可以双面作画,水墨再难以渗透。预排扇面折痕,不放胶水穿扇骨。其中,隔条纸的对称工艺全凭经验积累,至今没有哪台机器能够精准作出。

(采访照片  汤文杰)

岁月蹁跹,汤忠财已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先生,日复一日,他双腿倚木,左手握竹片,右手提薄刀,一下一下将手中的竹丝削成夏日的清凉。他岿然不动地做着,然而,窗外的世界也在飞速的变化发展。“几十年前的时候做扇子的人还挺多的,后来市场变化,环境改变,现在整个太华镇延续折扇工艺的也只有我们一家了。”老人惋惜。“咱们的扇子没法去旅游景区街上卖,没有游客愿意在旅游景区花大价钱买一把手工扇。识货的人会去展示馆买,但毕竟是少数。”生存环境的愈发艰辛,让这门手艺也遭遇了困境。

(采访照片  汤文杰)

汤忠财表示想学会这门折扇手艺,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可在这什么都追求速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停下来,潜心笃志学习两年而看不到可能的收益。“但我心里一直舍不得这门手艺,我希望它能顺利地传承下去。”为此,老人开放家族手艺,对所有愿意学扇的人来者不拒。即便这样,也只有一位陕西来的年轻人做了老人的徒弟,学成后归家。现在只有老人的儿子汤文杰,担起了传承人的重担。“是感兴趣,更是觉得这门手艺值得我们的坚守传承。”汤文杰腼腆地笑,“父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扑在了做扇上,我希望我可以像他一样,让这门手艺长长久久地传下去。”细密竹林间,只有风声和竹叶的簌簌声,还有他低而坚定的喃喃声,这是他们的浮世清欢,是他们及折扇工艺的源远流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