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走村入户探民情 撂荒地变希望田-985棋牌娱乐

 金融学院:走村入户探民情 撂荒地变希望田-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正文

金融学院:走村入户探民情 撂荒地变希望田

发布者:金融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23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福州8月19日电(通讯员 张亦琪)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大量耕地荒废闲置,给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带来严重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20日至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走进田间,让爱发芽”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前往江苏、贵州、四川等地乡村,走访当地农户、村干部,助力改善农村土地撂荒现状,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7月25日,团队成员首先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银湖示范园与村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耕地种田的不易。“种田辛苦,经济效益低”是成员们得到最多的答案。据受访农民介绍,种植一亩粮食作物的收益为一千元左右,如果遇上自然灾害导致产量降低,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也是有可能的,而去城里打工不仅收入稳定,且工资为种田收入的三四倍。正因如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断下降,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选择了进城务工,只剩下老人一边照顾年幼的儿童,一边打理自己的田地。团队成员从与农户的交流中了解到不少耕地偏远零碎,难以利用农业机械大规模种植作物,且人工、肥料、种子等成本逐年增高,这也是他们放弃耕种的主要原因。

图为团队成员在农户家中采访 吴雨童供图

在随后的调研中,团队成员们询问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希望可以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经过调查发现,当地耕种农田的群体主要为45-65岁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还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由于农村偏远,消息闭塞,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熟悉,他们对于市场农产品的流向不明确,几乎都依据经验选择农作物种植,很少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农产品。农民们表示愿意以政府的市场导向耕种或发展本村特色农产品,但因为缺少专业人士带领,害怕承担亏本的风险,所以一直没有尝试。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如果没有承包额外的土地,耕种的粮食除自家食用外,有富余的再就近卖给镇上居民。依靠自家的田地收益很难养家糊口,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将土地租出去后外出打工。但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方式不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承租的效率,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王棋供图

了解完农村土地撂荒的现状和原因,实践团队又与几位村委干部进行了交谈,对村里土地流转的情况、本村对整治土地撂荒采取的措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土地撂荒现象已经得到了充分重视,不少地区都有复耕复种的指标要求,且村里也做出了各种整治土地撂荒现象的积极尝试。“只要农民愿意耕种土地,土地流转费、承包费等一些费用政府都会给予减免,同时还有各种鼓励复耕的惠农政策。”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团队成员,“对于长期在外务工或因身体原因无法耕种的村民,村里会统一将其土地流转给其他种植大户或一些愿意承包的企业组织。”这些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22年上半年,该村庄就已经完成了全村计划复耕任务的25%,且农户们都积极配合,让撂荒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基层干部 代雨欣供图

与此同时,村里还将建立信息台账,落实每一户、每一块土地的撂荒原因与采取措施,及时更新撂荒土地的复耕进度。村委会将及时总结土地撂荒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加强土地撂荒监管的长效制度和办法措施,防止撂荒现象重演。

在此次深入乡村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收获颇丰,不仅丰富了对祖国农业发展的认识,也希望通过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力量。实践团队意识到,解决土地撂荒现象需要基层与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复耕复种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要注重发挥乡村的自身优势,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让农户深入了解政策,帮助农民学习和使用农业机械,不能忽视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团队成员希望通过努力推广宣传,号召更多青年回到乡村的土地上创新创业,用知识和科技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土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团队成员们将继续深入对土地撂荒现象的调研,坚守耕地红线,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助力“撂荒地”变成 “希望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