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浙江8月16日电(通讯员 钱一鸣)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数字化发展对乡村产业的影响,2022年8月14日至18日南京财经大学数商兴农实践队来到浙江省十里铺村、山前村以及蔡家洋村进行实地调研。
8月14日团队来到十里铺村,为了全面了解村里数字化发展情况,团队首先来到村里的民情驿站用团队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团队了解到在数字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村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也随处可见。
通过对村干部、村民的走访,团队了解到村里的约半数的家庭开办了塑料工厂,因此,村里特点就是年轻人比较多,在前几年里村里有不少产业陆续发展起来。但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在带给村民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团队在继续走访调查中,来到村里的一家服装场,服装厂厂长热情接待了成员们,积极配合团队的询问和调查,这位厂长说到这个村子有三个服装厂,主要加工的产品是塑料工厂的集中大订单,这部分产品利润较大,在像淘宝、京东等网上其他购物平台比较少。村中虽然近乎家家都有厂,生活较为富足,但在疫情的影响下,近几年线上、线下的订单都少了很多,贫富差距也逐渐明显,但在厂长看来,数字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富分化,确实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水平。
图为团队成员在十里铺村民情驿站向村民们了解数字化建设进程。 薛羽珂 摄
8月15日至16日,团队成员来到山前村,团队成员在向村支书张胜荣解释来到浙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是为了更好了解数字化乡村的发展后,张书记当即表示愿意为团队提供帮助,村里几位老干部也一起与成员们讨论。在讨论中,张书记表示,村里主要是民营基地,产业以塑料产业为主,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都有别墅,也有旅馆式出租屋。她认为,所谓数字化就是乡村中简化所有的信息录入,汇总在一起,就像驾驶舱一样有序而简洁。
团队在张书记的带领下来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为了让团队同学们更近距离了解山前村的情况,在这里她介绍了有关村里产业的发展过程。浙江省支柱产业主要靠个人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村里有很多家庭作坊一年可以赚几十万,虽然位于乡村但有很强的区位优势,靠近城市和交通道路为村里产业带来了便利。团队成员参观这所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询问或问卷形式采访了在此工作的几位老员工。在他们讲出自己对数字化的看法时,团队了解到大部分超过60周岁的老人依然存在数字鸿沟问题,由于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原因,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使用智能手机,这也使得数字化无法快速普及。在交流中他们还提到,村里有14户低保户,一个月可以领到600或700元,该村从2013年确立红色基地,在2008年之前还是很落后,后来发展主要依靠塑料加工,村书记带领山前村的居民致富,跟进数字化经济的步伐,建设现代化乡村,为村民创造完善的生活条件,村民的幸福感有了很大提高。

图为团队成员与山前村村支书交谈。 薛羽珂 摄
8月17日至18日,在进一步了解数字化对十里铺村和山前村产业的影响后,团队来到蔡家洋村进行最后的调研实践。团队在走访村民过程中,成员了解到这个村子同样以塑料生产为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大部分富裕家庭主要生产塑料制品进行线上销售。村里曾经请大学生为村民进行数字培训直播,用数字智能大屏进行农业方面的培训。蔡家洋村电商并不是很发达,仅有淘宝销售塑料一个主要渠道。老年人和劳动能力较差的村民只能通过种柑橘维持生活,而因为没有大棚,收成也无法保证,或者前往塑料厂做小时工,每个月仅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而在蔡家洋村文化礼堂,一位家长告诉团队成员,90后年轻人抓住新潮,第一批生产的收藏展示盒,在得物购物平台达到约百元的平均单价,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85后的一批人抓住电商和数字经济爆发的时机,通过复刻日本收纳米盒,形成爆款,工厂不断做大做强,现今估值已达几亿元。
图为成员走访蔡家洋村村民。 薛羽珂 摄
通过此次对浙江省乡村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数字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机制,有许多家庭因此而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仍不能忽视,例如贫富差距大、老年人受益不明显以及对数字化乡村认识不全面等。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中国每一所城市和每一个乡村共同努力。调研团队将持续关注调研地区的发展状况,积极参与、积极献策,共书乡村振兴的璀璨诗篇,探寻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