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扬州8月1日电(通讯员 郭英芝 许敬钰 于慧琳 唐露) 为提高乡村垃圾分类意识,共创环保美丽家乡,8月1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星期八也要努力”前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城北区域,对老城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以及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进行走访调研。
育人先育己: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当好合格青年
实践团队查阅资料,结合垃圾分类相关政策,于线上进行了垃圾分类具体内容及意义的学习,首先做到了每个成员都能熟悉说出垃圾具体分类及举例。接着,团队成员做了一份垃圾分类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社区的帮助收集反馈结果并结合自己身边的日常,发现普通居民区一般都设有分类垃圾桶且居民分类意识较为明确,但老城区设有分类垃圾桶数目少、使用频率低,于是根据实情制定了宣传计划——普通居民区走访了解为主,老城区重点宣传。因此,团队决定绘制出简单易懂的海报、制作清晰明了的短视频,为后续线下宣传做准备。
图为成员线上学习垃圾分类理论知识。百舸网通讯员 许敬钰 供图
宣扬垃圾分类,助力守护家园
团队成员先走访了各个普通居民区,随机向一些居民了解他们垃圾分类的相关意识,发现许多年轻人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且会积极配合分类工作。有些居民区甚至建有垃圾分类智能科普兼垃圾桶一体的设备,这让居民们在好奇中主动探索垃圾分类,尤其是处于渴望汲取知识的青少年,他们很好地利用到了这样先进的设备,在乐趣中了解到了全面的垃圾分类知识。对于这样的设备投入,很多家长表示出赞赏。很多居民也表示,这样让他们更加有了主动垃圾分类的意识。
图为成员走访普通居民区垃圾分类。百舸网通讯员 郭英芝 供图
成员走访老城区时,发现这里的环境和垃圾分类情况都十分严峻。通过挨家挨户的问候和调查,团队了解到这里的老人几乎很少知道垃圾分类,贴满垃圾分类字样的橱窗在他们眼里是看不懂的装饰品。与此同时,分类垃圾桶分布以及数量的不合理也成为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负担,这增加了他们垃圾分类的难度,因而他们很少选择这样的垃圾桶。很显然这里垃圾分类的重点问题在于没有细致入微的宣传、耐心有力的引导以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力的监管,受生活习惯影响,老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薄弱,进行正确垃圾分类的可能性小。于是,成员重点为他们宣传,逐户走访,用团队绘制的海报和视频为老人们科普垃圾分类,通过简单易懂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列举日常各类垃圾该如何分类。热心好学一点的老人,则会将成员领进他们的家门,询问家中各类垃圾该如何分类丢弃。
图为成员为老人科普垃圾分类。百舸网通讯员 唐露 供图
社区高校合作互利共赢,促进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的难点,为了让垃圾分类更好推行、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及推动卫生环境改善,同时也为了大学生能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出青春力量,团队成员提出与社区网格员取得联系,即社区帮助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招募更多的大学生为志愿者。团队突破了自己微薄力量的局限,通过家乡更多大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垃圾分类的宣传材料,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而不仅仅局限于走访的老城区,并协助进行垃圾分类的监管活动。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如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海报等的制作以及现场的宣传情况,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帮助设计理念的丰富。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社区可以减少宣传压力,提升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帮助居民区的环境整治与监督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走访和科普不仅仅给居民带来新知识,还为很多老城区的独居老人带来别样的陪伴和温暖。
通过本次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垃圾分类意识低下问题在老城区尤为严重,更多的是缺少了专门的宣传和耐心的科普,而这些恰恰需要大学生发挥生力军的作用,针对老人这一重点人群,用心走访、深入宣传、给予关怀。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担当起坚持垃圾分类的先锋,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使者,对于共筑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成员拉横幅。百舸网通讯员 郭英芝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