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通8月14日电(通讯员 倪景懿 何增欣)“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璧声。排好良心一串串,不谋私利为天平。”珠算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的不朽文化成就之一,然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珠算早已不复昔日的辉煌。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了解与传承珠算文化,南京财经大学非遗保护小分队于7月10日先来到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进行参观体验,感受珠算的独特文化魅力。然后依次在线上与线下开展了珠算相关的非遗文化小课堂,将参观的所见所闻与特殊心得讲解给前来参加的每一位听众,同时教授他们一些常见的珠心算发展历史与计算技巧,唤醒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
中国珠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团队进入博物馆,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依次观赏了精美的展品。这里算盘的算珠有许多种样式,玉石、水晶、珍珠、玛瑙、紫檀木……应有尽有,队友们也有幸见识到了天坛、塔型、八卦、银锁、盲人专属的算盘等。通过这次游览,团队成员了解到世界上最大的算盘长达780.9厘米,高181厘米,与普通大小的算盘相差甚至几千倍。成员们在精美的展品中来回穿梭,欣赏古朴的色调,感受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熟知珠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最后,团队成功一睹镇馆之宝的容颜——紫檀木算盘。紫檀木算盘横穿整个大厅,雕刻精巧,有花草、神兽、祥云在身,令人大为震撼。博物馆一游之后,团队与本次共同前往的小朋友们在大厅里合照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参观博物馆后的合影留念。周雨夕摄
团队成员采用线上问卷与线下采访结合的形式,针对人们对珠算的了解、接触程度做了一些调查。调查显示,多数人没有游览参观珠算中心的经历,且不清楚所在城市是否有珠算中心;有过参观经历的人,也有不少只是单纯以打卡为目的。很多人对珠算的了解仅限于知道算盘是什么,对珠算的态度较模糊。总体而言,人们对珠算的了解较少,但大都表示愿意接受珠算相关知识,因此,团队成员决定结合参观博物馆所得,开展珠算文化宣传课堂,让珠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考虑到疫情影响及所处地区不同等多种因素,此次珠算宣传课堂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此前,团队成员学习熟悉珠算口诀,亲身体验珠算的使用来加深印象,并尝试教给家人、朋友,为小课堂做了充足的准备,保证课堂的顺利开展。
课堂的前半部分,队员大致讲解了珠算的发展演变历史,带着听众走进珠算的历史故事,强调即使在当下珠算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值得被传承保护,不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彻底销声匿迹。此外,队员还介绍了珠算的传统结构和一些常用术语,以及珠算的算法口诀等。课堂的后半部分,队员先进行演示了珠算运算中最基本的看数,随后请部分听众上台展示。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检验教学成果,队员们举行了“珠算知识我最行”珠算知识竞赛,鼓励大家尤其是小朋友们踊跃参与,为最终获胜者和积极参与比拼的人都提供了小奖品。
最终,此次课堂不负众望,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参与本次课堂的姜女士表示,曾经珠算对自己而言只是个普通的名词,听了队员的讲解,了解到珠算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后,珠算才在自己眼中鲜活了起来,惊讶于珠算的厚重历史,对珠算的魅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因而不愿珠算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甚至彻底消失,也愿意向身边的人宣传珠算知识,让珠算走到更多人视野里。用时,姜女士还表示,会有意识让自己的孩子更多地接触珠算,希望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自己也会抽空进行珠算训练,借此健脑益智、延缓衰老。
图为团队成员线下讲解珠算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严翎榕摄
珠算文化绵延至今,薪火相传,它的生命力应该更加蓬勃,而不应该被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逐渐遗忘。珠算的辉煌时代不应只尘封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瞻仰,需应拉近自身与珠算的距离,熟知珠算文化,掌握珠算运算的技巧,鼓动全民参与,不能让珠算文化只活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而是让它鲜活在大众的视野中。
图为姜女士谈参与本次活动的感想。严翎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