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苏州8月12日电(通讯员 龚一杰 彭子晨)“智改数转新城市,强富美高新江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8月6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志不渝”前往江苏省苏州市江苏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润驱动”),调研当地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中的“堵点”“难点”,此次实践调研为后续向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开展实践调研前,团队成员事先进行了线上调研,对通润驱动公司相关信息有了初步了解。通润驱动自1985年8月开始生产电梯曳引机,目前企业员工已有37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超职工总数的40%。近年来,企业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电梯曳引机专业制造基地,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实践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在公司董事王东平先生的带领下探访了公司的新型智能化车间。新型智能化车间由互联网 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数据驱动资源配置、服务生命周期四个部分组成,在实现精益化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新型智能化车间的核心是erp系统,成熟的erp系统整合生产、管理、供销、财务、人力等为一体,可以实现整个供应链资源的管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生产的事前计划与事后控制,最终达到成本最小化与效率最大化目标。
王东平强调:“当前时代,企业要想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拼的是成本、效率、反应速度。通过早期的信息化布局,公司才能在今天打造这套erp系统,以确保拥有先进的技术竞争力。”
图为“师志不渝”团队正在探访江苏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师志不渝”团队 龚一杰 供图
此外,团队成员在与公司技术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公司所有产品在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中都进行了编码储存。只需要输入编码,产品的所有材料来源与质检过程都可以追溯,并且可以通过智能算法自动生成最优加工流程,极大降低了产品出错概率,提高了生产效率。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增进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程度,通过数字编码,企业可以直接进行自动转码匹配每一块原材料,更好地实现与客户端的对接,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与售后保障。
“客户的需要带动了我们的创新动力,而我们的系统创新又要求供应商的不断创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创新系统。”王东平对于“智改数转”背景下企业创新有感而发。

图为公司董事王东平为“师志不渝”团队介绍智能化车间生产流程。“师志不渝”团队 龚一杰 供图
智能化车间探访结束后,为进一步深入调研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召开了有关“智改数转”的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交流了未来企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团队成员在调研智能化车间后提出:政府在快速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考虑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是整个生产系统的升级,产业转型的投资是巨大的,需要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基础打牢,不能一味求快,任何的智能化设备只有融入应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王东平对此观点表示同意,也表示希望政府未来在规划企业发展时能够更加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改革进程,更加科学的规划。
图为“师志不渝”团队在江苏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汇总调研收获。“师志不渝”团队 龚一杰 供图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迎接数字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团队成员在与通润驱动年轻员工的交流中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对于年轻人工作的积极影响。对于智能化改造充满极大兴趣,对于数字化转型抱有热忱,是如今从事数字化行业年轻人的标签。苏州政府为落实这一号召,积极鼓励企业申报各项技术补贴,努力给予像通润驱动这样走在“智改数转”前列的先进企业最大的政策便利与最高的优惠补贴,争取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留在数字化行业的岗位上。
图为“师志不渝”团队成员在江苏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合照。“师志不渝”团队 龚一杰 供图
经过本次前往通润驱动调研中,团队成员近距离了解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了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生产销售模式的巨变。调研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沉淀在团队成员深刻体会智能化改革、数字化转型上大有裨益。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努力学习数字经济专业知识,留心日常生活中数字经济现象,为企业提供解决生存发展困境的建议,为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贡献南财学子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