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7月29日电(通讯员 唐雅)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突出红色旅游的时代特点,展现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观赏性和多样性,2022年7月中旬,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烟雨水城七人行暑期实践小队在江苏扬州、泰州两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显问题
调查问卷图表之一 百舸网 顾昀珠 摄
实践小队7月初,线上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程度及传播方式,根据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现阶段大众对于红色文化大体上都处于基本了解状态。如图所示,绝大部分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知识的了解渠道大都以书本刊物、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主。不难发现,现阶段这些渠道不能满足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动性,也不能体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时代化。根据数据显示,青少年们更愿意通过视频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也更愿意去亲身实践进行红色研学。这些渠道将视觉听觉相结合,更容易激发出青少年的想象力,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红色精神的由来。据此,实践小队提出“云”研学激发红色文化的时代活力,小队成员分别前往扬州、泰州两地相关红色旧址进行实地学习考察、收集相关视频材料,为下一步云课堂实践提供文本视频素材。
探访红色旧址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在苏中公学纪念馆参观学习 百舸网 顾昀珠 摄
提到抗战时期党举办培养干部的学校,也许大家都能想到的是抗大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但是在当时的苏中,新四军为吸引国内众多知识青年积极参与救国,培养抗战救国干部,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举办了一个学校——苏中公学,位于江苏省宝应县东北20余公里的曹甸镇有座苏中公学纪念碑。
通过一路幽静的乡间小道,在一片田野中,最先看到的是一个略显陈旧但是巍巍耸立的纪念碑,碑上有苏中公学老校长、原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亲笔题写的“苏中公学纪念碑”七个大字,塔顶装饰着当年苏中公学的金黄色校徽标志,高高屹立在天空中,熠熠生辉。漫步走近纪念碑,碑身两侧有两块汉白玉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和公学学员学习、练兵的图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学员学习的情景。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图为实践小队队员为现场小朋友颁发奖品与寄语卡片 百舸网 陈锦妍 摄
红色“云课”进社区
7月29日,“烟雨水城七人行”实践小队走进泰州市海陵区城南街道,开展以“搭建红色‘云课堂’,走好时代新征程”为主题的公益课堂。本次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上扬州地区成员开展腾讯会议,通过摄像头带领社区小朋友云游扬州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旧址和苏中公学旧址;泰州地区成员提前踩点、学习相关资料制作短视频,根据这段视频带领小朋友们快速游览泰州市高港区白马海军诞生基地,过程中小朋友们对于海军的悠久历史十分好奇。课堂当中,实践小队队员通过经历分享、图片问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小朋友们的求知欲,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成果。
实践结束后,参与线下授课讲解的胡超同学表示:“在回答问题环节,小朋友们都积极举手,看着小朋友们回答问题时兴奋的神情以及最终拿到奖品时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内心十分欣喜能够借助“新媒体” “云课堂”这种形式为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线上“云授课”的小队成员何云静也表示“这种方式使书本上的记载变成了具体的影像在小朋友们的眼中播放,这也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技术,体现出红色文化可以与时代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小队全体队员在街道授课完成之后的合照 百舸网 陈锦妍 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是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有力举措。
团队搭建此次云课堂,意在从娃娃抓起,引起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结果来看,效果不错,学生们对于队员们宣讲的红色文化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激励队员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面向青少年的红色基因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渗入血液、浸入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