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苏州8月10日电(通讯员 姜乔馨 陈佳怡)7月1日至7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云梦遗商调研队”在苏州东山镇翁巷村开展以“探寻商帮故里”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容春堂、启园、奋进馆等地,从多方面探索明清洞庭商帮带动翁巷村致富的原因,为现代乡村发展提供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经商而读书,读书而经商
容春堂为东山镇现存最大的古居,最早由洞庭商帮成员刘恂如所建,后经香山帮匠人之手,修旧如旧。调研队在村中偶遇到容春堂馆长,并在馆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
图为寻访中偶遇容春堂馆长带路并为队员一路讲解。陈晓婷 摄
在一路的介绍中,馆长对调研队的到来表示非常开心,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了解这些传统建筑和这些起居痕迹中流传下来的洞庭商人的思想内蕴。馆长向队员们介绍洞庭商人虽然经商,但并不一味逐利,他们不仅遵循先人之秩,还教诲后人潜心读书、提升思想。宅子的装修细节中就能体现洞庭商人严谨的家训、开阔的眼界格局。
“毛笔和定胜糕象征着‘笔定胜天’,洞庭商人就是希望后代要读书受教育,通过读书武装自己,改变命运。”馆长指着院墙上的一处雕刻如是说道。而在这样的教导下,洞庭商人的后代中确实人才辈出。
经商积攒下的财富保证了读书所需,而学习所得又能更好地帮助经商。洞庭商帮的崛起与兴盛得益于他们自身对市场规律的把控,审时度势,以变求存。这种将商与儒迭相为用的智慧使队员们感悟颇深。
驰骋商界,因时而变
春秋末期越灭吴后,范蠡弃高官厚禄,携西施泛五湖,以经商谋生,成为巨贾,其审时度势的经商之道,在太湖一带及洞庭山留下深远影响。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村民,也充分体会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村子里很多老房子是以前商人留下的,你们可以直接去敲门,很多人家都愿意让你们进去看的。”一位大叔带着吴语口音向调研队说道,“想了解地方志也可以去奋进馆,是我们这里一个党建文明实践示范点。”
图为队员随机采访当地村民。陈晓婷 摄
调研队在居民的指引下顺利来到东山奋进馆。工作人员为调研队提供了许多相关书籍资料,并向队员们讲述政府方面十分重视助推乡村振兴,前两年央视也专门来此拍摄过洞庭商帮的纪录片。
图为队员在奋进馆查阅资料。陈晓婷 摄
队员们通过资料了解到更为详细的洞庭商帮的鼎盛发展及后世的转型变迁的事例,从中认识到洞庭商帮有着普通商贩不具备的气魄与谋略。他们面对时代战乱总能够审时度势,实现新的转型,这恰恰映照了洞庭商帮的经商之道——因时而变。这份气魄与谋略为洞庭商人在商场的叱咤保驾护航,带领他们扛过了一次又一次历史的洗礼,传承至今。
不忘初心,施善乡梓
最后,调研队来到了启园(即席家花园),在东山方志名人馆与陈列室的参观过程当中,队员们详尽地了解到了东山席氏一族的兴衰变迁史。值得关注的是,洞庭商帮不止在商场上风生水起,在当地的建设方面也是义不容辞。建码头、修道路,不仅使经商更加便利,更是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当地人民。
队员们在文字资料中得知席家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江南灾害中出银八千两救助百姓,被百姓奉为善人、恩人。席家甚至因此成为了康熙帝南巡苏州时,在东山上岸后见的唯一一家民家。足见其当时名声之盛,这同时也是对洞庭商帮福荫乡梓的一种肯定与褒奖。
其次,洞庭席氏所创办的“扫叶山房”,对保存传统图书典籍也起到极大作用。一棵大树唯有深深根植养育自己的土地,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洞庭商人这样不忘本、甘奉献的精神,使得他们牢扎根基,方能源远流长。
图为调研队在奋进馆门前合影。陈晓婷 摄
洞庭商帮500年的历史为当地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商帮精神”,传授给后人“变则通,通则达,存则发”的经营理念。他们重视教育、审时度势、不忘初心,懂得用知识武装自己,也不忘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当地共同进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此次调研过程不仅帮助大家了解到洞庭商帮的兴起与发展,更对现代的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洞庭商帮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在实现当下乡村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等转型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当今城市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交通流通、产业结构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个时代当中,洞庭商帮的精神更应被继续发扬光大,后人当习之、鉴之,传承精神的同时也将不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