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扬州8月13日电(通讯员 戴芝宇 唐伊菲)7月31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运之声”小队前往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探究千百年来运河文化与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痕迹。
探访博物馆:在遗迹中探寻价值
实践团队首先前往并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历史的遗迹中探寻大运河的价值。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运河漕运、通航、交通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学习了它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说是水利史和工程科学的奇迹。它克服了北高南低的中国地势,探索了截直使曲、复闸提升等办法,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迹,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创造智慧。
展馆中的镇水剑给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身长7.5米左右,重达几十吨,上面雕刻着镇水兽,这显露出古人对大运河的虔诚,亦是他们创造力的结晶。“河之恋”展馆十分唯美,它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团队成员席地而坐,仿若置身于运河之上,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在博物馆内成员们采访了博物馆的游客,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等,将自身见闻同运河历史联系起来,深刻体会到由运河精神孕育而生的代代运河人民、与运河和平共生的和谐画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馆内讲解员向实践队员讲解馆内展品。 陈圆圆 供图
图为馆内展览的大运河全景图。 陈圆圆 供图
采访与调研:了解最真实的群众感受
随后,成员们去往运河沿岸的扬州东关街,开展调研,采访了一些居民和从业者。“大运河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商业发展,给我们人民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的美好和快乐。”受访者面对成员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通过查阅资料,团队成员了解到,运河边的百姓世代以跑船为生。船上条件艰苦,干的活也非常繁重,“运河号子”就成了船民们鼓励自己的一种方式。激昂有力的喊号声,彰显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一首歌颂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歌,也是大运河孕育的精神价值。
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扬州城内共有刘堡减水闸、盂城驿、瘦西湖等十个运河遗产点。在运河的哺育和滋养下,扬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开辟出了新的文化传承。在被问到应该如何宣传和开发大运河时,受访者说:“现在开发利用的方式非常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不能造成破坏。其次,希望能够重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将大运河打造成一张代表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关街进行采访。陈圆圆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运河博物馆内向志愿者进行采访。陈圆圆 供图
收获感悟:以创新方式传承运河文化
本次团队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也为日后如何合理地利用、开发、传承大运河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团队成员总结调研结果,从中提出新的发展方向:除了把文化遗产放进博物馆里,还应当以现代化的方法去保护它、传承它、利用它。大运河是活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科技助力大运河焕发新的生命力,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技术保护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习惯,手工艺,美术,节日和礼仪节庆等与两岸人民的生活生产有机地结合,变成现代的一些文创产品,变成今天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等,通过这些互联网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方式,通过这个现代的文化创意的方式,来分享大运河文化。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让人们在互动体验中走进大运河,感受运河的文化魅力。
要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亟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只有将大运河真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长远开阔的眼光去探索协同创新共同保护的新路径,才能不愧对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图为大运河外景。 陈圆圆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运河博物馆内合影。陈圆圆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