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淮安8月5日电(通讯员 唐语婧)7月6日至20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岸边凝固的时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大运河畔进行了为期15天的走访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活动以“从古镇开发看大运河文化”为主题,旨在切实了解当前运河古镇保护及开发情况与其开发对大运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影响。实践团队采取线上资料搜集与实地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考察大运河沿线古镇、追溯运河文化,探索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为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正式调研前团队多次组织视频会议,共同商议985棋牌娱乐的线下活动的具体方案及调研问卷的设计。团队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对运河古镇及运河文化的资料进行搜集,并依据调研地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行程安排。在线上资料搜集过程中,成员们在对运河古镇有了大致了解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大运河所富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对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其中一位成员表示:“新时代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大运河作为中华文化最庞大、最活跃的重要载体,当仁不让地应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焦点和文化自信的金名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当深入学习、了解运河文化,为新时代运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图为正式活动前团队进行的线上会议。 通讯员 唐语婧 摄
7月6日,实践团队正式启程开始了线下实地调研的征途。本次实践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游客角度对运河古镇景点进行游览,大致了解小镇的开发情况及景区游客数量。二是对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调研采访,了解运河古镇对运河文化的传播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古镇的开发现状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具体情况。
活动首日,队员们来到了江苏省淮安市河下古镇进行实地调研。在对古镇进行游览,同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当前运河古镇的开发情况并不乐观。古镇内游客稀少,空荡荡的石板街道显得有些荒凉。
图为空荡荡的河下古镇街道。 通讯员 周佳敏 摄
面对这样的情况,团队成员们同当地居民进行了访问。居民们表示,古镇的开发与宣传工作整体欠佳,过去古镇内原有不少门店,却均因宣传不足等原因生意萧条只得关门大吉。而门店关闭、景点开发不到位更是使古镇旅游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镇民在采访中说道:“以前有导游专门带团来这儿玩,导游对镇里景点、对运河的讲解都很详细。但如今镇里店铺都关门了,景点开发得也一般,游客没什么可玩的,导游的讲述基本都是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带游客来玩了。”
而在余西古镇等其它古镇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古镇开发项目被搁置,开发的相关事宜与当地居民沟通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余西古镇一位商铺店主感叹道:“现在古镇开发的情况有种钱花出去了但收效甚微的感觉。”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古镇居民进行采访。 通讯员 于真真 摄
在问及运河文化与古镇开发的结合情况时,受访者均表示当前二者的结合并不深。许多古镇虽因运河而起,然而在宣传开发方面却甚少提到运河,对运河文化的弘扬传播也尚有不足。随后,实践队员对所调研古镇内存有的运河文化遗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向居民提出了将古镇开发与运河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思路。队员们告诉当地居民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精神文化,对运河文化进行了宣讲,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认识的同时也强调了文旅结合发展的重要性。
成员们从大众对运河文化的了解情况与将运河文化传播同古镇开发相结合的意愿两个方面入手,对当地居民与古镇游客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访谈。古镇内居民对于团队将运河文化与古镇开发相结合的想法纷纷表示认同,并基于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运河文化的弘扬与古镇自身文化的传播方面,有镇民表示当前古镇景点的开发与文化的联系并不是很多,游客很难直接了解到相关文化。要结合文化进行开发,可重点考虑设立博物馆、档案室之类与文化科普传播高度关联的景点建筑。游客也对这样的旅游方式很感兴趣,同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见解,给了团队成员新的思路与启发。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思路的同时,也为获得如此多的认同而感到欣喜,更感受到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可触可感的运河文化进一步普及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古镇内商铺店主进行采访。 通讯员 于真真 摄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记录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后申遗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运河对沿途城镇发展的深远影响,阐发运河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在赓续中奔涌不息、源远流长,对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文化资源,打造“千年运河”的金名片,既是当代青年的现实使命,也是青年人的文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