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陕西8月9日电(通讯员:李佳欣)线上分发问卷、线下实地采访、线上西安鼓乐实践研讨会……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西安非遗,传承鼓乐文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通过以上方式展开调研活动。8月9日,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调研活动。通过实践考察调研以及数据分析,得出“非遗文化重在传播,传承方式需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结论。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路人进行西安鼓乐问卷调查 实践团成员杨蕊羽供图
实践团发放的问卷主要围绕西安鼓乐的传播方式、观看途径、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
非遗传承的一大关键在于传播,传播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而阻碍鼓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鼓乐的宣传力度不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了解鼓乐更多是因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但由于宣传度较低或宣传方式单调等原因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西安鼓乐。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各种直播、短视频、博览会、主题活动等全媒体展示传播平台的搭建,不仅广泛地聚集了各类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并且普通民众可以更便捷高效地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了解到非遗文化,有效缩短了普通群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唤起人们心中的非遗传承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大学生进行西安鼓乐问卷调查 实践团成员王辰供图
通过调研,实践队成员了解到鼓乐还存在缺少观看途径的问题。80.3%的调研对象都希望通过台下现场观看的方式了解西安鼓乐,而佩戴vr设备、使用裸眼3d及全息投影的方式观看等新式观赏方式也受到极大追捧,不少年轻人表示这样的创新观赏方式更能吸引他们。西安鼓乐的演出方式也可根据新时代、新设备、新理念进行融合改进,满足大众的观看需求、让鼓乐离生活更近,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老年人进行西安鼓乐问卷调查 实践团成员杨蕊羽供图
鼓乐之所以成为非遗,极大原因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脱节。西安鼓乐作为存在千年的艺术形式,极具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但其依存于特殊场合之中表演的特点仍对鼓乐的发展有所限制,且与当下人们的审美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一定距离感。通过采访调研,实践队了解到西京学院鼓乐社当代鼓乐传人已经对鼓乐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如西安鼓乐和说唱之间的融合、对鼓乐中比较有名的曲目如《园林好》《将军令》重新填词,穿插介绍西安的文化历史等。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能看到鼓乐发展的一片全新天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路人进行西安鼓乐问卷调查 实践团队长孟馨怡供图
非遗的活化传承不仅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且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这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更深入了解西安鼓乐,也是对鼓乐文化的变相宣传。鼓乐文化虽然曾经濒临灭绝,却不可否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传承和保护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团队成员杨蕊羽表示:“调研路上虽然有些坎坷,不过也是收获满满。无论以哪种形式调研,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懂得表达的重要性,要勇于表达,也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团队成员一起活动,更要讲究合作,调研的完成依靠团队的力量。”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极为重要,无论基于教育的扶持还是科技的辅助,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始终应该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非遗“活”起来应切实作为文化、历史保护的首要目的、作为精神文明传承的首要目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理念与活力,让非遗的“活”真正扎根于新时代。而团队成员作为传播者、发扬者、继承者,致力于将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发扬光大,帮助西安鼓乐扩大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杨蕊羽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而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影响永远不会消失,实践团队将牢记肩上使命,为西安鼓乐传承奉献青春力量。
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8月9日
李佳欣|文
杨蕊羽、孟馨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