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常州8月6日电(通讯员 仲可旻)为了学习家乡的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发展,7月23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延陵nufer”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常州市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红色人物纪念馆,寻访家乡的红色故事,实地调研家乡红色文化传播情况。
在进行调研和采访前,队员们通过网络和书本学习常州的红色故事,确定了史良故居、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故居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及调研地点。队员们提前了解他们的生平、对党的贡献,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让实践活动能够更有目的地展开。

图为队员查阅资料。仲可旻摄
救国君子,女中豪杰
7月23日,实践团队来到江苏常州史良故居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队员们在语音导游的带领下走过史良先生救国斗争之路。队员们了解到,巾帼英豪史良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性,她为受压迫的妇女做义务辩护,为贯彻妇女平权作出了很大贡献。
队员杨莹莹采访了史良故居的保安,了解到,史良故居自2018年7月开放至今,史良故居每周都有学习团队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队员们注意到,在史良故居的每个板块下都有对应的语音讲解,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语音导览系统。史良故居为广大群众创设了一个接受红色文化、法治文化熏陶的平台。
图为队员学习史良生平。仲可旻摄
辟光明之路,忆秋白不朽
7月26日,实践团队来到江苏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对瞿秋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人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队员们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到,瞿秋白在其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团队参观当日,恰逢一批党员在瞿秋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队员们在调研总结中都表示,瞿秋白纪念馆中的入党誓词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瞿秋白所立志的“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正由一代代共产党人将这条路拓宽。
最后,队员们观看了纪念瞿秋白诞辰122周年的短剧《又见少年阿霜》。队员曹宇祥表示,短剧的五篇故事让自己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瞿秋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热爱读书、心怀正义、勇敢自强的少年阿霜,从常州这片土地出发,一路披荆斩棘,成长为撼动整个时代的人物:瞿秋白。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感瞿秋白在所处时代的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为中国共产党开辟道路的艰辛,遭受误解时仍旧不忘初心的纯粹,感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图为队员参观书信和物品。仲可旻摄
一声惊雷,百年回响
7月30日,实践团队来到江苏常州张太雷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走进故居北侧的堂屋,中堂两侧悬挂这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队员们参观朴素的卧房,在解说员的引领下了解到一个革命家庭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默默付出。
在北侧大堂,队员们抬头便望见三幅画像——张太雷、陆静华和他们的儿子张一阳。队员们走过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事迹介绍,这些都记载着张太雷与家人生活的温馨瞬间。张太雷的早逝夺走的父亲和孩子们的时光,但他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孩子们。队员们了解到张太雷一家三代从军,父子两代烈士。张太雷的儿子张一阳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又患上“回归热”,仍然坚贞不屈,牺牲时还不满18岁。队员们都感叹,张太雷、张一阳父子是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条漫长道路上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队员曹宇祥表示,参观过程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太雷写给陆静华的信中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曹宇祥认为,张太雷所说的幸福,正是他多年求索的共产主义理想。
图为队员在张太雷纪念馆拍摄记录。仲可旻摄
红色故事需要被记录、保存、纪念,并传承,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新时代要把红色资源挖掘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考察红色人物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宣传情况,还通过常州三杰纪念馆公众号了解到,为探索宣教新模式,常州三杰纪念馆策划了《热血三杰与五四印记》《常州三杰生平事迹全国巡回展》等多场展览;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将红色文化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文创产品;策划了文物“寻宝记”,通过寻找文物、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方法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常州三杰生平事迹。红色文化的宣传需要多方合力共促,纪念馆中的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和个性化讲解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接受红色教育的平台;纪念馆和其他组织联合组织的展览与活动能吸引更多人主动了解家乡的红色故事;高校助力推动红色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此次“青春心向党,南财学子寻访红色故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在实践中学习党史,深入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在红色故事中与三位家乡的杰出党员进行时空对话,在历史眼光下观照现实,将优秀的共产党员品质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实践于常。同时,此次活动还对常州红色文化宣传进行调研,总结宣传经验,主动向大众讲述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