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通8月4日电(通讯员 黄婕)为深入了解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传承情况与发展现状,2022年7月17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一路向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期望通过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进一步挖掘其审美潜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艺术价值。
走进蓝印花布馆,扑面而来一股艺术气息,使人仿佛置身古朴雅致的书香世界。在蓝与白之间穿梭,让人不禁感叹于前人的智慧,吃惊于岁月的痕迹。
蓝印花布,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源于西汉时期,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是民间最普及的纺织用品。“我对蓝印花布,对棉花,对蓝草,对传统的民间艺术都很有情感,因为我妈妈说她从小都是盖着蓝印花布被子长大的,穿着蓝印花布衣服出嫁的。”“一路向蓝”小队采访的一位从事家纺工作的阿姨如是说道。在二十一世纪,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或许蓝印花布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蓝印花布唯一的蓝白色调与当今多彩的现代社会相比显得有些单调,蓝印花布也很难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但不可否认的是蓝印花布真切地在老一辈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并带动了很大一部分人爱上蓝印花布的朴实,爱上那素雅的蓝白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来蓝印花布参观的游客。 陈文萱摄
“刻板,染色,刮灰……”一道道工序构成了这一块块精美的蓝印花布,为进一步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一路向蓝”队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身实践,参与制作了蓝印花布。体验非遗文化,感受文化魅力。那一块块在风中飘扬的蓝印花布的背后或许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蓝印花布陪伴了许多人成长,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吴馆长介绍道:大多蓝印花布都是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仔细揣摩,刻板上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线条也要不断摸索。这就让蓝印花布更具制作人的情感与温度。蓝印花布的价值也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工艺品,而是精美的艺术品。蓝印花布在海内外都具有颇高的知名度,也是我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队员袁梦在指导下制作蓝印花布。 黄婕摄
南通市蓝印花布博物馆开馆近二十年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次。可以说,南通蓝印花布已经成为江苏连接内外的一张城市名片。
“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的传承人,让年轻人喜欢上蓝印花布,才会有持续的创新发展。”吴馆长笑着说道。前来观赏的游客们欣喜地看到在成列馆里摆放着蓝印花布的包包,蓝印花布的扇子,甚至还有蓝印花布的鞋子。这些以蓝印花布为原料制作出来的东西更贴近生活,也更吸引眼球。“只有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非遗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秉持这一理念,吴灵姝(南通蓝印花布技艺非遗传承人)创办了“元新蓝”蓝印花布非遗品牌。该品牌所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围巾,背包,装饰画等等,“希望能够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真正为人所用。” 吴灵姝如是说道。
“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这是冯骥才先生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后的感慨。在蓝白世界里,文化与万物一同呼吸着,传承的薪火也在不断传递着……
“我的女儿现在上小学了,她也非常喜爱蓝印花布,已经能独立制作一块小方巾了。”吴灵姝说道。从吴元新馆长到他的女儿吴灵姝,再从吴灵姝到她的女儿,蓝印花布技艺一直在持续传递着。但是仅仅一个家庭的传承是不够的,蓝印花布更需要年轻人的认可与保护。为此,吴灵姝接棒父亲,到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授课,先后免费培养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甘肃,湖南等地的四百多位印染非遗传承人群,不仅为非遗和扶贫做出了贡献,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传承非遗的行列。
图为小组成员与吴元新馆长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大门口合影留念。 黄婕摄
“蓝底白花,似云天泄下,素雅高洁如兰;青花白底,若经幡飘舞,清冷婉约如词。”蓝印花布的守护者们也定会不断奔跑,不断创新,为新世界呈现一抹最美的中国蓝。
作者:顾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