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4日电(通讯员 邓芝丹 顾媛殊)农村信贷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是一项必要工具。7月26日,南京财经大学暑期实践拼团贷款小队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实地走访了多家农庄,并与银行负责人进行访谈,以了解农村信贷供需现状,探索拼团贷款这一模式对农村信贷发展的创新助力点。
走访农户聊现状,了解贷款寻建议
7月26日至7月27日,队员们先后走访了南京江宁区孙家华家庭农场“幸福果园”,尚菜园家庭农场等周边的几个农场,就农场当前的资金方面问题与农场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发问卷就有关问题做出更细致的调查和了解。
在交流中,队员们得知,目前南京市已形成江宁休闲农业、六合蔬果、高淳水产、浦口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而家庭农场正是“休闲农业”一种很好的体现。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在他们的家庭农场筹建初期面临了不小的困难: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较为集中,资金需求量大,但自身实力不强,固定资产不多,无法通过农场资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制约了其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比如“幸福果园”在筹建的时候,就面临需要一次性缴纳的土地承包费,架电通水,引进苗木等大额开支,而最后通过银行获得的贷款在数额上远远不够。为了筹措其余款项费了许多周折。资金问题成为影响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为南京幸福果园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讯员 章岩 摄
在随后的交谈中,队员们还了解到,近年来,政府已经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其中使他们受益最大的便是“金陵惠农贷”,农户可以享受到不低于实际贷款利息40%的财政补贴,贷款期限最长可达4年。一位农场负责人指出,相较于他们农场经营初期,现在从银行获得贷款变得更加容易,手续也更加简便,这为他们的生产投入提供了保障。
探索贷款新模式,共谋发展新方向
队员们在前往江宁区实践调查过程中,从与农户的交谈中了解到农场主们一直希望扩大果园的生产规模,满足流动资金配套需求,但由于融资难导致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于双福农场进行访谈。通讯员 顾媛殊 摄
戴女士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目前着力于解决扩大规模所需基金短缺问题以及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问题,她向队员们诉说了贷款难的现状,而目前农户贷款的手续较为复杂,审批期限较长并且小数额的贷款更为困难。了解到果园园长面临的融资难题后,队员们向戴女士介绍由队员们创新的拼团贷款新模式。队员们简单介绍道这是一种由大型国有银行联合各种地区银行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贷款的新贷款模式。随后,戴女士表示此模式确实解决了贷款担保程序复杂以及小数额的贷款困难的问题,但戴女士担忧团队成员中如果有人不信守承诺,连累他人的问题,队员们于是向她深入介绍了拼团贷款新模式中的按违约次数划分的惩罚机制,戴女士在深入了解到拼团贷款新模式具体结构框架后表示,如果银行提供,她十分愿意接受该模式进行贷款。
访谈银行新举措,助力农户渡难关
结束对农户的调研之后,小队走进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江宁支行),实地探访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以及遇到的难题。通过对该行工作人员的采访,队员们了解到该地区近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业经营者资金周转不良的现象频发,融资需求增加。面对这一情况,该银行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并按照“应降尽降”的原则落实降费政策,以缓解融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该行依托“金陵惠农贷”特色产品扶持该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机构,为该地区农业春耕度过疫情“倒春寒”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接下来的深入交谈中,该行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优质客户的筛选是通过深入农村走访调查,从而构建优质客户名单库。另外,队员们注意到该行建设的“普惠金融服务点”,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该行与各大互联网公司协商合作建设,利用现代科技将金融服务送入“百县千乡万村”,并利用智能金融工具加速业务处理,简化业务流程,让人民群众享受便捷的生活。最后,工作人员向队员们展示了该行今年的成绩:已累计走访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19840户,累计投放普惠小微贷款11.4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5.6亿元。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于南京幸福果园合照。通讯员 杨凌寒 摄
在此次深入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调研信贷现状的同时,队员们始终秉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对农村金融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队员们也将结合调研成果,继续挖掘解决农户贷款难的创新助力点,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