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8月3日电(通讯员 全顺、杜雨露)为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的人口服务体系,切实承担青年关注民生、建设美好中国的责任,探索老年人与幼儿在生活教育上的新模式,7月20日至22日,南京财经大学的“朝夕之家”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安徽省六安市和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研与宣讲普及活动。
当下社会家庭赡养老人、抚养幼儿的压力陡升,本团队积极响应“一老一小”发展问题,在幼儿园和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保证幼儿教育资源和老人的健康服务,将养老与育幼相结合,通过互动交流与适度参与,推动老人幼儿相互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老人与幼儿间情感、知识与文化的传递,促进老幼群体之间的互利互惠,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目的。近年来,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和适龄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和“少子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重要议题。2021年,两会明确指出服务保障好“一老一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地调研
图为采访人员对张爷爷进行采访。张爷爷的儿子在县城里打工,很少回家。张爷爷和老伴独自抚养着三岁的小孙女,在采访过程中屡次表示生活较为孤单,和老伴平常因为要看护孙女也不好出去走动,只得待在家里。 陈述倩摄
7月20日上午8:10,“朝夕之家”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的三元镇进行实地调研与采访。由于害怕上午气温过热影响调研,队员上午6点便匆匆启程,但到达三元镇时已然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队员们的步伐却从未放慢过。大家深知想要探寻理论的可行性,最好的方法便是前往实地进行考察,收集居民的看法。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三元镇的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村中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中老年人与孩童占多数,因此该地对于老年人与幼儿的生活新模式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正是最能听清民意的地方。
到达三元镇后,采访队员马不停蹄地拜访村中老人,详细地询问他们对于当下国家推行“一老一小”模式的了解状况,倾听他们平时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询问他们对于“一老一小”模式的看法,了解到了许多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老人与孩子作息不同带来的困扰,老人由于照看孩子而失去与其他老人交流的机会等等,收获颇丰。
专家求证
图为队员采访南京瑞东医院老年公寓蔡主任。 全顺摄
创新的模式需要缜密的理论支撑,对该领域专家的探访必不可少。刚离开安徽,7月22日上午,队员们便马不停蹄的赶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炼油厂,在这里有着一家开办了二十年之久的老年公寓——南京瑞东医院老年公寓。这是一家依托医院建成的养老公寓,配有专业的看护人员、医生及活动设备,定期会为老人开设特色活动,是一家颇有经验的公立养老机构。队员有幸联系到了该养老公寓的主任医师蔡家宝主任,蔡家宝主任是南京瑞东医院教授,内科主任医师,在南京瑞东医院老年公寓拥有十年工作经验,对当下养老模式有着专业见解和丰富经验。在采访中,蔡主任向大家讲解了老年公寓的运作模式,阐述了当下老年公寓存在的诸如难以招到合适的服务人员,资金较为紧缺等问题。蔡主任肯定了队员的想法,他认为“‘一老一幼’的服务模式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服务机构的空缺,解决当前老年人照顾孩子与同辈交流难以兼顾的问题。”但同时,蔡主任认为该模式还存在相关法规空缺、老人参与意愿等问题亟待处理。
宣讲普及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一老一小”的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开创性质,能否被广大人民接受是有待考证的,因此团队在访问蔡主任的当天下午,来到了南京炼油厂街道的居委会,开展“一老一小”模式宣讲会,邀请了来自附近各个街道的老人与孩子仍在上幼儿园的中年人前来参加。队员们在宣讲模式具体运行方式的同时,还下台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了解老人与幼儿在共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亲身帮其解决,体验了“一老一小”服务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难题。
图为队员帮助社区老人解决手机使用问题,缩小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代沟。 全顺摄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二胎问题,正需要一套完善的老幼服务体系。在此次社会调查中,团队发现“一老一小”模式可以有效处理老年人与幼儿在共同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平衡,在维系亲情交流的同时,保证老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空间与妥善看护。同时,团队意识到,该模式并非仅靠队员自己可以完成,社区、政府、医院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团队接下来将着眼于如何与各方合作,开创老幼新生活!
图为队员与南京瑞东医院养老公寓蔡主任的合影。 全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