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泉州8月6日电(通讯员 丁雪莹)“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所云木丝也。泉人最工此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领舞中国戏曲、首个到联合国总部做专场演出、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作为我国木偶艺术的杰出代表,提线木偶戏在泉州已不间断传承上千年。
为追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前世今生”,了解泉州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与创新性发展,7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十指悬丝舞乾坤”实践团队前往泉州木偶剧团进行调研考察。通过对泉州提线木偶剧团演员、非遗传承人戴勋老师的采访,亲身走进非遗文化。
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意义之重大,戴勋老师概括为三点。首先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者可以通过操纵细线使木偶模拟真人的动作和表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次是人文价值,泉州木偶戏浓缩着闽南民间信仰和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童年记忆和文化烙印;最后,泉州提线木偶戏具有极高的文化品牌价值,泉州提线木偶戏曾300多次出访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更有许多外国友人提着行李箱刚出机场就赶来看一场木偶戏演出,泉州提线木偶戏体现了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图为泉州木偶剧团演出《元宵乐》丁雪莹 供图
通过对戴勋老师的采访,记者了解到戴勋老师以前所就读的学校就在泉州木偶剧团的附近,他常常在放学后前来观看木偶戏演出,出于对木偶戏的了解和兴趣,后来他主动选择进入艺校学习木偶戏表演以及木偶制作。戴勋老师自述这段经历时,还提到了自己小时候曾经看过电影中的西方木偶戏,然而在接触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后,他知道了泉州人也有自己的木偶戏表演。“当我小时候看到木偶演出的《火焰山》时,看到我们家乡的文化、我们的骄傲,我觉得如果我能像他们一样做得那么好,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怀着对前一辈非遗传
承人的崇敬以及对泉州木偶戏的热爱,戴勋老师将泉州木偶戏从最开始的兴趣发展至职业,再升华到一种责任感,就此开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生涯。
提及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特色,戴勋老师说到,泉州提线木偶戏有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在表演木偶戏时,表演者需要在强光或者黑暗中操纵20多条甚至40多条细线来控制木偶的手脚、嘴巴、眼珠等不同部位,可以向观众展示木偶活灵活现的拟人状态。并且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全国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的木偶戏,即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泉州提线木偶戏至少已有一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我们从最早的俑一步一步发展到木偶表演,借鉴其他剧种的优势,但从不磨灭自己的特色。”戴勋老师如是说。
图为戴勋老师接受“十指悬丝舞乾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 刘盈盈 供图
当记者询问如今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时,戴勋老师谈到了很多。
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木偶戏的永恒话题。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和取向?这是当前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面临的问题。在此之前泉州传统的木偶戏所演出的节目大部分选材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泉州木偶戏在题材、舞台形式、木偶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与创新,打造更多优良剧目。“在创新这条路上我们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跨一步出去如果做得好了我们再跨第二步,传承非遗的确难,但是相比较,我们可能会感觉创新更难。”戴勋老师解释道。
除了在创新题材、道具、技法上下功夫,戴勋老师也介绍了剧团适应时代变化所做出的其他创新举措。在宣传方面,泉州木偶剧团积极开展同中小学校的“进校园非遗传承”合作,举办校内讲座、表演,为校内木偶社团提供支持与指导。还将木偶戏搬到了商业街边,拉近了木偶戏和人们之间的距离。此外,剧团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传播非遗,不遗余力地将木偶所演绎的中国故事传达给更多人群。
通过此次泉州木偶剧团的采访与调研,团队成员对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之路漫漫,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人自觉承担起传承者、传播者之责,呼吁更多人认识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为非遗创新性发展拓宽思路与前路,演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非遗文化瑰宝千年魅力。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十指悬丝舞乾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的合照 丁雪莹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