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通8月1日电(通讯员 姜明敏 江圣栋)为深度了解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7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颐生弘謇,文载新程”实践团队前往南通海门区常乐镇,实地走访张謇故里小镇、柳溪半街、张謇纪念馆,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文化发展模式,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团队首先前往常乐镇文化旅游发展中心,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张謇故里小镇是省级文旅产业重大项目,由常乐镇与“张謇杯”杰出企业家陈锦石所在中南集团合作建设,常乐地方在张謇文化的引领下,建筑文化、红木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乡贤文化、慈善文化万紫千红尽争艳,文化优势催生了产业发展,文化自信重振小镇雄风。常乐地方在张謇文化的引领下,建筑文化、红木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乡贤文化、慈善文化万紫千红尽争艳,文化优势催生了产业发展,文化自信重振小镇雄风。常乐镇依托张謇文化,充分发展起了地方经济,常乐镇人民的经济收入获得了显著增长。
此外,团队成员拜访了常乐镇颐生村村委会主任张晓楠,学习研究常乐镇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谈到乡村振兴,张主任表示,颐生村作为先贤张謇先生的出生地,紧扣张謇文化元素,依托张謇故里小镇、颐生文博园、官公岛渔庄、常久路“江海一号”最美骑行线等资源,走“农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之路。2021年,颐生村新增300亩稻麦轮作新型合作农场,引进300亩“乐番天”农业园区。目前已完成的有农宿官公岛、常乐湾项目,米酒厂等一些小微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为颐生村集体收入增加了近20万元。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常乐镇颐生村村委会主任张晓楠 姜明敏 摄
在采访之后,实践团队来到柳溪半街进行实地考察,柳西半街是张謇故里小镇最具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的核心区,街区融合吃、喝、玩、乐、文化体验于一体,四大文化地标——無终艺术中心、张家老爹理想国、大生织造厂、糖果工场、6大非遗——沈秀宫、南筝工坊、海门山歌、色织土布、古琴研学社、海门山羊肉,以及棕编、剪纸等匠人工艺,在原有记忆和文脉基础上植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展现“半街文脉”。文化之外,食物所携带的烟火记忆也在柳西半街充分呈现,展示着当地淳朴的处事哲学,传承特色风味的同时,也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多元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陈赫参观张家老爹理想国时的情景 黄南维 摄

图为大生织造厂的讲解员为团队成员介绍织布的过程 陈赫 摄
最后,团队成员前往张謇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图片、实物以及视频影像等方式,了解到张謇办工厂、兴教育,发展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奋斗足迹以及家风文化,近距离地感受了张謇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和铸就的不凡伟业。张謇42岁高中状元,43岁弃官从商,张謇先生在当时国穷民弱、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他以“舍身喂虎”的决心,在家乡南通践行著名的“父实业、母教育”理念,以一己之力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于全国,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先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奋斗精神成为弥足珍贵的财富。
图为“颐生弘謇,文载新程”实践团队在张謇纪念馆前的合影
常乐镇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实践团队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感触颇多,团队成员陈赫表示,优秀文化对地方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优秀的文化值得被传承,每个地区的特色文化都寄托了当地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和渴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有时代担当的“南财人”,要将自身发展充分融入国家、人民需要和社会、地方发展之中,努力将所学所能切实转化为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