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上海8月2日电(通讯员 罗一淏)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并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为了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开端,焕发新时代青年风貌,2022年6月26日至7月27日,来自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济夏申耕”的成员们走进中共一大会址及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及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进行参观拜访,并于后期实践中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同志进行采访,兼以辅助他们进行防疫志愿服务工作。
穿越百年党史,走进峥嵘岁月
中共一大会址及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这些场馆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史中彪炳史册的耀眼星辰,成为团队展开社会实践、回顾建党初心的第一站。
中共一大会址及其纪念馆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在这次的参观活动中,馆内最新开设的《伟大的变迁——国家相册中的记忆》展览,为我们了解中共历史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切入点,从而展开了一副崭新的画卷。展览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携手举办,冠以“国家相册”之名,运用珍贵的影像资料来展现我国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而其中最让成员们难以忘怀的,是相册中的色彩。
“血染的黎明”、“翻身的日子”、“惊雷第一声”、“高考四十年”……每一个展览模块的标题,都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为简洁的概括与描绘。而无论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在每一个模块所展示出的照片中,我们都能够无一例外地找到从黑白两色向缤纷色彩的过渡与发展。而伴随着色彩的变化,照片中的服饰从衣衫褴褛到整洁笔挺,照片中的情景由流血革命到共建小康,照片中的人物也从怅然若失到面带微笑。整场展览的背景,和大部分红色主题的展览一样,多是热烈温暖的红、耀眼璀璨的黄,以此为衬,黑白照片的底色不显暗淡,彩色照片的出现也变得有迹可循。这些色彩为原本客观冰冷的新闻照片增添了一抹温度,也为我们照见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峥嵘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通讯员 王珏 摄
穿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独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常设展厅和平民女校旧址,经一小时车程,成员们来到了中共四大纪念馆。
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上海1927——纪念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95周年》新设展览。此次展览分为“海上风云”、“山雨欲来”、“不朽战歌”、“黑夜破晓”4个部分,通过近200幅历史图片,真实再现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详细过程:上海80多万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30多小时浴血奋战,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取得辉煌胜利,由民众建立上海市民政府,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图为《上海1927——纪念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95周年》展板。通讯员 罗一淏 摄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上海市毛泽东旧居陈列馆。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偶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上海,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关注的地方;而上海市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5-9号,是毛泽东同志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正如上海只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某一个战略据点,毛泽东故居所呈现出的岁月遗痕也只是他波澜壮阔人生的冰山一角。相较于由文字和照片勾勒出的生活画面,毛泽东在视察上海第一钢铁厂时使用过的安全帽、坐过的沙发、居住过的客堂间和前后厢房则给予我们以更加直观的印象:干净整洁、朴素大方,没有奢华的装潢,没有多余的修饰,令人不禁联想到展览中随处可见的毛泽东语录,也是同样的平易近人,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最为深刻的道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同志潇洒的笔迹不止印刻在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的墙壁上,还印刻在团队成员们的心里,种下实践的萌芽。
回望建党初心,贡献绵薄之力
参观具有代表性的纪念场馆,为的是回忆建党征程,坚定初心信念;而之后,便是要将理论联系实践,用实际行动来展现新时代的少年风貌。如今,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已然三载春秋,不管是疫情初期的“中国速度”,“火神山”与“雷神山”方舱医院,抑或是时隔两年之后的上海疫情,在举全国上下之力相助抗疫之时,中共党员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抗疫第一线,切身贯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之下,团队决定将后续实践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身处抗疫一线的中共党员进行采访;其次,团队成员尽己所能参与到抗疫志愿活动中去,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基层防疫工作者。通讯员 罗一淏 提供
采访的实施是在7月初,正是全球持续异常高温的时候。整个团队一共采访了4位基层防疫工作者,平均年龄为56岁,平均党龄为22年。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无一例外地感受到,这四位老党员年龄铸就的沉着冷静、谦逊近人,以及在秉承入党初心的道路上始终坚定、无怨无悔。他们在防疫工作中往往是身兼数职,从前期的物资发放、防疫宣传、搬桌椅、拉电线,到辗转于数个楼道、采样点为成千上百人进行核酸采样,再到后勤的防控……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小步骤,都能够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极度不配合的情况,费尽口舌却得不到一丝理解;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和成员讲述的是那些暖心瞬间,一声“谢谢”、一瓶矿泉水,就足以让他们无限感激。采访过后的成员们隐隐感觉:这些可敬的老党员们,无私与奉献乃是其本性所在,已然是分不清到底是因为他们优秀而成为了党员,还是因为是党员所以这般优秀,又或者,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吧。采访的最后,老党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希冀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其中党员刘勇先生就提到过:“我对于新青年,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随着时代发展,这个社会也是日新月异,与我们那时完全不一样啦,而我希望下一代能够吸取前辈身上的一些闪光点,继承发展光荣传统,在工作中为了国家的繁荣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辅助社区工作者完成核酸检测。通讯员 罗一淏 提供
党员前辈们在疫情期间坚持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即使被隔离在工作岗位长达数月也从未喊苦喊累,只是默默坚守与辛勤付出。是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抗疫英雄一起,奋战在第一线,为举国抗疫工作添砖加瓦,让全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怀抱希望地等待胜利的最终到来!
采访时接触到的4位老党员用其亲身经历,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践行初心的具体行动。受此鼓舞,团内部分成员积极参与到了家乡社区的防疫志愿工作中去,尽己所能地贡献了一份力量。尤其是在上海的个别成员,面对着疫情反复和繁重的“三天两检”核酸采样工作,没有埋怨与退缩,主动请缨参与到社区防疫工作中去:从最初周六上午的8点到12点,到后来周中一三晚上的6点到9点,从简单的搬桌椅、分发防疫物资,到扫核酸码、配合社区防疫工作者进行采样工作,成员们也是从陌生到娴熟,防疫工作做起来越发高效,减轻了相应基层工作者的一部分压力。
其中位于上海的团队成员罗一淏正是这支防疫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据他所言,每每完成核酸任务脱下防护服时,都会发觉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我只是跟着他们(防疫工作者)转移4个点位,进行3个小时的核酸检测而已,很难想象防疫工作者们是如何坚持着,在这样烈日炎炎的高温天气下完成数月的核酸检测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能够帮助一线工作人员收集疫情数据、辅助核酸采样,助力上海早日清零,心里就涌现出一股动力。”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挺身而出,奋勇拼搏,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前线。在这其中的党员同志们,更是让党旗在守护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前线上高高飘扬!在当今社会、在以和平发展为主的格局下,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忠于党和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图为“济夏申耕”团队成员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前的合照。通讯员 过莹莹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