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走入基层探民情,携法同行筑未来-985棋牌娱乐

 法学院:走入基层探民情,携法同行筑未来-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正文

法学院:走入基层探民情,携法同行筑未来

发布者:法学院 [发表时间]:2022-08-02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百舸网徐州7月25日电(通讯员 花泽惠 陈雨)为了响应十九大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号召,在新时代起点上,为推进法治建设与物质文化生活的协同跟进,南京财经大学“基层民众法律认知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基层,希望能够通过调研走访为法治建设做出贡献。2022年7月17日至7月23日,在相鹏老师和蔡养军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采用问卷调查与个人采访两种方式,分别在家乡所在地进行考察与调研,调查共覆盖37个城市,在进行调研后,团队还将开展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活动。

调研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分为问卷与访谈两个小组,任务齐头并进,通过在专业法律性网站上查询资料,与指导老师仔细探讨,团队成员了解了之前的调研成果,也学习了如何进行调研,如何访谈的知识。在问卷中,经老师建议,问卷组不仅将社会热点作为一个考察方面,更将问题放置在具体环境下了解人们的法律认知,同时访谈组针对受访人的社会身份也采用了不同的访谈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花泽惠在公园向路人分发问卷。花泽惠

图为团队成员张金凤在当地居民家里进行普法宣传和上门访谈。张金凤

调研期间,为了感受家乡变化,观察乡村建设,并调查老人的法律认知情况,访谈组的陈雨回到老家--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为了解情况联系上了石圩村的村长石学林,针对地承包,年轻人外出务工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石学林表示,村中老人平时来往并不密切,土地承包是在与村民商量过后与村书记签订的合同,合同内容也都仔细了解,知道违约责任等“签合同时都一条一条看过,每一条都和村民说的明明白白,大家才同意签的。”而现在外出务工的人中如果是短期工则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因为短期工大多是由熟人介绍,所以并不担心拖欠工资的问题,村内也有调解委员会专门处理村民的冲突,一般不会选择诉讼来解决。陈雨还进入多位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发现在问卷调查时因为老人不识字或者不关心时事等原因,填写问卷不仅需要旁人辅助,一份问卷填写都耗时很久。村中许多老人表示这些年来乡村建设的确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没有特别关心社会法治建设的推进,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大多依靠子女帮助,对法律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最基础的刑罚惩罚方面。蔡养军老师表示这种情况源于城乡差别、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并认为定下结论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数据。

图为团队成员陈雨在石圩村村长家中采访。陈雨

访谈组另一位成员唐宇凡选择采访法律从业者,希望通过专业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位律师针对基层普法活动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普法内容,需要人员提前调研,了解特定区域民众的法治需求;二是普法形式,需要根据民众特点来调整宣讲语言,要通俗易懂,不能一味的使用专业术语;此外,他还建议更多的法律人通过互联网形式来普及法律知识,让民众自身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有效的维护。尽管在我国大部分的权利救济方式是公力救济,但是私力救济或者自身救济才是维护权利最有效的方式。

而问卷结果显示尽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大部分民众都有一定的法律维权意识,但任何事情都依靠法律来解决的人还是很少的,很多人会在综合考虑利益关系再选择是否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在遇到涉及法律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做出合法且正确的选择,对更为具体与专业的法律知识并不了解,所以一致认为要通过党、政府、公民三方合力加强社会

法治建设

图为团队成员孙畅翼线上采访幼师专业毕业生。孙畅翼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对于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目前普法方面存在的不足。民众的法律意识已经逐渐增强,但是目前的法治教育工作才刚刚起色,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多方的协同努力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另一方面法律人也要主动向社会宣讲法律,鼓励更多的法科生能够走出校园,向身边的人普及法律知识。

普法宣讲调研先行,针对问题再予解决,多方努力创设美好生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