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浙江7月28日电(通讯员 梁煜珂 盛昕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贯彻和落实国家传统村落建设战略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探寻鼓词的传承与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一曲新词”小分队成员于2022年7月13日,前往鼓词之乡浙江省瑞安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队员们通过观看鼓词表演、发放调查问卷和采访相关从业人员,了解鼓词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遇见的阻碍与获得的成效,对温州鼓词的未来持有积极的态度。
了解鼓词底蕴,体味文化魅力。
7月13日上午,“一曲新词”小分队成员前往瑞安市鼓词馆观看鼓词表演。舞台上,鼓词师傅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一把牛筋琴,用独特的腔调和姿势,表演着民间故事。温州鼓词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自然的唱韵押韵,与和谐的音节,将一曲《包公案》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在场的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温州鼓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图为调研团队在鼓词馆现场聆听鼓词演绎 7月13日 潘瑛钰/摄)
深入大众调研,鼓词记忆未散。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队队员前往瑞安市湖滨公园大榕树进行线下调研,对多位当地居民进行采访。据他们描述,鼓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中盛行,在他们的记忆里,鼓词是有趣的,对鼓词特别特别喜欢,与它之间具有无法形容的情感,丰富了他们的少年时代。但与此同时,根据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问卷调查,队员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于鼓词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抱有信心,鼓词的传承与创新存在宣传表演渠道有限、方言演唱限制听众范围、受众群体老年化、受到其他文娱活动冲击等问题,鼓词的传承与创新方式急需进一步的挖掘与尝试。
守护鼓词文化,创新之路坎坷。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队员一同前往温州鼓词馆和垟底文化礼堂,对鼓词进行基础的认识和学习,了解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感受不同区域特色鼓词的腔调差异。经过此行参观与学习,队员们不仅感受到温州鼓词文化对于温州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传承保护的必要性,也看到了瑞安市对于非遗文化的守护与宣传做出的努力。

(图为调研团队参观瑞安市鼓词馆 7月14日 潘瑛钰/摄)
当天下午,实践队员们与温州鼓词音像制作公司老板进行了线上连线交流。这位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从录制原声带开始,与温州鼓词打了近几十年的交道。在与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着重提问了鼓词音像制作历程和有关鼓词转型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这位老先生就队员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述和解答。经过此次交流,队员们认识到,在温州鼓词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机会与挑战是并存的:要使鼓词文化扩大宣传和提高影响力,一方面要提高文学层次,使其迈上更高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从年轻人抓起,让有文化的人大展身手。
握传承接力棒,助力鼓词焕活力。
7月15日上午,队员们前往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进行采访,从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两方面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度交流。工作人员提到,在过去的鼓词传承与创新活动中,政府坚持挖掘古词本唱片和以老带新并行,将鼓词与摇滚、短视频相结合,让年轻人能够听到鼓词、听懂鼓词,“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鼓词可以有自己的创新,不一定要学习传统的鼓词,当然传统的这种表演艺术不能丢,但是可以有自己的创新”。同时,发挥曲艺鼓词文艺轻骑兵的优势,把鼓词作为媒介,促进当地的乡镇主题工作和思想的传播,以文化带动经济,促进文化创新。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向文化局工作人员了解关于温州鼓词实行的保护和发展措施7月15日 潘瑛钰/摄)
7月15日下午,队员们前往“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春兰的家中进行采访。陈春兰先生是著名温州鼓词曲艺演员,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她表示,现在温州鼓词的传承相比之前好太多了。一方面,学习条件变得更好,有专门学习鼓词的学校,甚至采用老带新、一带一式教学;另一方面,为了顺应当今时代潮流,鼓词表演艺术家也尝试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平台,甚至还出现了将鼓词创新化,编成流行音乐等形式。对于鼓词的宣传工作,陈春兰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担任鼓词班导师,将鼓词带进校园;参与鼓词教本的编写与录制,在疫情初始阶段在短视频平台中通过直播等方式,用鼓词的形式宣传抗疫工作。
此次“一曲新词”小分队针对温州鼓词现状、传承与创新问题的调研到此就圆满结束了。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听鼓词充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看到非遗文化并不是如同大众认为的会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逝,反而是在积蓄力量与人才,为了在以后能够将带向更广阔的舞台,助力鼓词古韵再焕生机。与此同时,这次调研活动也为鼓词的进一步宣传提供了新思路,实践队员希望未来鼓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走近大众,增加公众的文化自信。
(图为调研团队在瑞安市鼓词馆前合照 7月14日 潘瑛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