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7月29日电(通讯员 黄心怡)伴随老龄化加剧,中国退休群体基数大、增速快的现状促使中老年再就业成为新兴话题。为了进一步探究老龄化社会下退休老人再就业市场的新活力,南京财经大学“乐桑榆”团队于2022年7月12至23日,在江苏南京、扬州等地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退休及离退休老人再就业意向和需求,探寻老年再就业市场的前行动力。
团队成员采访了各地退休教师、教授、中医及退伍军人等二十余位老人,共涉及江苏南通、江苏南京、江苏扬州、青海西宁、安徽铜陵、河南信阳等六个相关地区。总体走访结果表明,相较于在家安享晚年,老人们都更希望重回岗位,发光发热。谈及其原因时,70%的受访老人表示,自己的退休金难以覆盖基础支出,子女赡养压力较大,希望能通过再就业的方式补贴家用、减轻子女负担,同时防止与社会脱节,继续为社会贡献。但是碍于多方面困难,再就业难以成为现实。
在团队成员孙亦德采访退休会计从业人员许爷爷时,许爷爷表示,传统就业观和养老观与中老年再就业理念相悖。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老年人便不再参与社会劳动,在家安享晚年,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中老年再就业压力。
而政策方面,国家着眼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保障性政策,缺乏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的鼓励性措施。政策缺乏进一步导致了老年人再就业困难的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孙亦德采访退休会计从业人员许爷爷 黄心怡摄
除开社会及政策因素,老年人自身也有不少就业劣势。如身体状况易受质疑,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不能承担长时间工作,反应能力不及年轻人。企业不愿承担风险,难以相信老年人的工作能力,不愿意提供岗位,即使提供少许岗位也是保洁、保安等基础工作,不能发挥老人的知识技能,与老年人的技能储备和心理期望不匹配。
此外,多位受访老人还提及再就业渠道匮乏且单一的问题。如果想重返工作岗位,基本只能依托熟人介绍,依靠人际关系网寻求合适职位。这种方式限制多、选择少,难以实现老年人再就业的需求。面对诸多困境,受访老人们也提出了几点希望。针对就业渠道问题,采访员黄雅问询了离退休大学教授任教授。任教授认为,除了熟人介绍,网络平台招聘也是信息来源渠道之一。
图为团队成员黄雅线上采访上海电力大学任教授 黄心怡摄
采访员询问受访老人,如果推出一个中老年再就业平台,是否有兴趣进行尝试。多数老人都表示支持且愿意接受。如今老年人再就业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解决供给与需求的对接,专业的平台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找工作的效率,利于供给双方互相满足。但是受访人夏奶奶也提出担忧,如今社会需要高端人才,学历低的老年人可能没有机会。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将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相结合。但是仍旧缺乏详细的政策措施,社会对于中老年再就业的接受度不高。受访人们希望政策能更加完善,破除社会的固有看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机遇。
图为团队成员谢婉莹采访退伍军人谢爷爷 黄心怡摄
若再就业成为现实,老人们也希望能继续从事曾经的行业,最大程度地利用起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询问起是否愿意通过老年大学培养新技能,半数老人表示愿意尝试,但也有半数老人认为自身学习能力下降,不愿意再去老年大学“折腾”自己。从事老本行仍是老人们的第一选择。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了更多老年人对于再就业的看法,也在采访的过程中看到了受访人们积极向上的养老观和就业观。总体看来,大部分老人都愿意接受再就业的想法,但却在实施的路径上遭遇瓶颈。传统的养老理念、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再求职路径的单一等一连串的问题,催使着老人心中重新走上社会岗位的希望之光愈来愈暗淡,直至彻底消失。
调研结束后,“乐桑榆”团队针对此社会现象进行线上探讨。团队成员黄心怡在谈及当前较为匮乏的老年就业平台时讲道:“目前大部分老人都处于即将退休或刚退休不久的状态,无论是身体的健康程度还是对现代电子产品的使用度,都处于中上等水平。而现如今专门面向老人的线上求职app确是屈指可数,我们可以此为出发点,打造一款线上线下相结合、属于自己的老年求职平台,让他们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得,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除此之外,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还提及了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对当代年轻人提出了新的展望和建议,希望年轻人们更多地奉献社会。与老人们的深入交流让采访员们不仅对老年人再就业市场有了更详细的认知,还得到了许多学习生活的建议,增进了与老人们的感情,此次线下调研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