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7月28日电(通讯员 陈佼阳 杨思琪)“一段清香云锦秋。双花开处尽风流。”赏金陵美景,品江南风情,南京云锦,也同样令人惊喜。2009年,“南京云锦技艺”申遗成功,这一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终于焕发了青春。非遗作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其守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2022年7月,南京财经大学的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开展了以守护和传承云锦为主题的实践调研。
首先是调研前期的准备阶段。明确的分工是实践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团队按照职能分成领导小组、通讯组和摄影组三个部分,各司其职。为了更好地了解云锦,团队以苏绣作为突破口,从工艺手法、传承人数、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等多个方面与云锦进行比较,探索云锦传承过程中的难点,寻找云锦更具创新的宣传方式,提升云锦的知名度,促使更多的新鲜血液流入云锦的传承。

图为云锦与苏绣的流量对比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颖 供图
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小队也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创建宣传账号,以最吸引年轻人眼球的“穿搭”为主题,将线上宣传方式创新地融入到守护和传承云锦的实践调研当中。短视频具备的即时性和趣味性也使云锦能以这种方式更多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为团队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创建的宣传账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颖 供图
2022年七月中旬,实践调研步入线下调研阶段。7月17日上午,小队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南京博物院的非遗展馆。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非遗馆集中展示了江苏省入选非遗的项目,而南京云锦在这些项目中的知名度更是数一数二。馆内展示了南京云锦的织造技艺,介绍了“寸锦寸金”美称的由来、“挑花结本”这一关键工序以及织金、妆彩这一重要特色。随后,小队乘坐地铁前往南京夫子庙,并对两家售卖云锦的店铺进行了相关咨询。小队还前往了附近的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并在二楼的云锦专区对云锦做了进一步了解。

图为在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采访两名志愿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芸 摄
同时,我们对馆内正在做志愿的两名志愿者进行了采访。据悉,这两名志愿者来自南京市某中学,在经过一番关于云锦的询问后,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于云锦的认识处于听说但并不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在年轻一代这样的群体中宣传云锦。

图为队员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芸 摄
7月20日,小队以南京云锦博物馆为最终目的地,团队事先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沟通,在相应的对接工作准备完毕后,我们带着提前准备好的采访稿,前往博物馆三楼对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简要阐述了云锦的织造工艺,织金、妆彩以及云锦的吉祥文化。工作人员表示,“一台织机,两位师傅,一天工作八小时,仅能织出五六厘米的锦缎”,由此可见南京云锦工艺之繁杂以及在守护和传承中的不易。询问到“云锦的用料考究与织造精细是否构成了云锦传承与发展中的阻碍”时,工作人员如是说,“与其说是阻碍,我觉得这更体现了匠人匠心。这是因为有了考究的用料与繁杂的技艺,比如真金线和孔雀羽等等,使得云锦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另外,工作人员提到目前博物馆在多个网络平台建立了官方账号,通过新媒体对外宣传云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后工作人员也表示,大学生也可以尽己所能地为云锦的对外宣传提供帮助。

图为队员采访南京云锦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芸 摄
采访结束,小队一行人前往博物馆二楼参观,不仅了解到了云锦的起源、发展和繁盛的历史,还观赏了工匠们现场织造云锦的过程。织机高达三米,拽花工坐在花楼上,按过线顺序提拽纤线,另一位织工坐于之下,梭子穿梭在丝线之间,发出嗖嗖的声响,在两位工匠精湛的手法和密切的配合之下,复杂而精美的图案由此诞生。馆内还陈列了许多文物的复制品,纱薄如蝉翼,如见真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其中凝聚了几代传承人的心血,是他们搜集整理纹样画稿,培训艺徒,抢救濒临失传的工艺绝技,才使云锦获得了新生。

图为织工用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织造云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芸 摄
“新金陵四十八景”的“云锦天工”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它是记忆也是技艺,是文化也是生活,是南京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南京云锦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