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南京7月20日电(通讯员 薛含晖 董淦雅 尹筱媛)7月7日至7月10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宁韵溯新”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为主题,在南京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先后走访参观南京市秦淮·非遗馆、南京市云锦博物馆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采访了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身走进非遗文化。
“秦淮·非遗馆不仅会向许多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的展示展览平台,还会对接许多中小学校、机构单位以及非遗爱好者,以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到馆内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学习,实现传承交流。”秦淮·非遗馆馆长薛银在采访中如是说。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宁韵溯新”暑期调研小分队队员们与秦淮·非遗馆馆长薛银的合照 姚芸 供图
南京白局的传承人乐文媚老师表示,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传播载体和方式,而白局对于南京的意义就是作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传承的载体,现代白局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宣传南京文化的作用。
图为南京白局传承人乐文媚老师在长虹路幼儿园进行白局演出 周艺宁 供图
南京空竹的传承人孙光辉老师则对空竹的活态化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承,应该要将当代年轻人的口味爱好和这门技术结合起来,生产大家喜闻乐见的产品。”孙老师还提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穿汉服,喜欢带有传统元素的饰品,于是便制作了古色古香的檀木发簪。
图为孙光辉老师向“宁韵溯新”暑期调研小分队队员讲解簪子用法 姚芸 供图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宁韵溯新”暑期调研小分队和空竹省级传承人孙光辉的合影 姚芸 供图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对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非遗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的鲜活样本。南京作为一座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六朝古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文化的传承,给予了非遗传承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团队成员都表示将自觉承担起传播者、发扬者之责,呼吁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帮助拓宽发展南京非遗活态化的思路,积极传承历史瑰宝。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宁韵溯新”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的合照 姚芸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