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上海7月19日电(通讯员 许慧欣)2022年3月,疫情来势汹汹,上海这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繁华仍在,却多了慌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那么一群人,始终以贴心、用心、暖心的服务默默守护着上海居民。这群人是谁呢?——基层防疫人员。他们是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人。是筑牢了一道无形的安全网,阻挡了疫情肆虐的步伐的人。也是形成了一道坚强后盾,保障市民们的基本生活的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中国共产党员,是一群将党章记在心中,化作实际行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疫情面前,党员们满面愁容,从人民群众中走出,又目光炯炯,怀揣使命逆流而上。为了让更多人学习他们身上甘于奉献的党员精神,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济夏申耕”团队采访了四位参加基层防疫工作的共产党员。
党员先锋模范,筑牢红色堡垒
防控疫情战斗打响以来,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旗高高飘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鲜红的党徽闪耀。广大党员在斗争中彰显英雄本色,组成上海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战斗队。
第一位受访者是刘来定先生,今年67岁。他党龄27,是一名党总支部委员。刘先生主要在阳曲路50弄小区和岭南公园参加防疫志愿工作,平日里不仅负责搭棚子,搬桌椅,拉电线等后勤保障工作,也负责分发防疫物资和维持核酸检测秩序的一线工作。搬桌椅是为了便于医生护士进行核酸检测,拉电线是为医生护士提供能源,夜晚核酸检测也需要照明。疫情期间,小区内一旦出现阳性患者,整栋楼的居民居家隔离。为了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被隔离居民的快递、外卖还有防疫物资,由防疫志愿者酒精消杀完,挨家挨户送上门。据刘来定先生说,有时他刚送完快递回到家,又有居民打来电话请他帮忙拿外卖。刘先生会一刻不歇,取完马上送到居民家里。每天如此,上下楼几十趟。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立刻去送时,刘先生回答说是为了使居民尽快拿到物品,缓解被隔离带来的焦虑感。而当谈起一次经历:穿着很厚的防护服,从一楼到六楼。刘先生直言当时很缺氧,站也站不住。
图 1上海市静安区基层防疫党员刘来定 过荧荧摄
第二位采访对象刘勇先生,56岁,党龄25年。刘勇先生参加过很多地方的防疫工作,从新冠开始出现到现在基本上全程参与了抗疫。自从武汉发生疫情的那一年,他就在街道范围内根据党组织的要求参与了抗疫,主要参与了社区健康管理和抗疫的监督、规范管理的工作。像今年上海出现的这么严重的疫情,除了自己被隔离在家中的一段时间,刘勇先生也是基本全程参与了防疫工作。几乎所有抗疫涉及的工作他都做过,例如抗疫物资的发放、核酸检测采样等。
另一位受访者吴慧芳女士,42岁,党龄16年。吴女士主要在公司和小区里做防疫工作。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发放物资、核酸检测、按照顺序叫居民下楼做核酸,还有管理小区门口快递的堆放等。
第四位受访者是杨志良先生,62岁,党龄22年。杨先生也主要在小区中参加防疫工作,主要负责长寿街道光明城市小区的街道物资分配和抗原检测试剂配送工作。杨志良认为,身为党员,就应该带头参加基层防疫工作。
从容是历练的结果,荆棘是成功路上的历练
在上海封控时期,有一些市民并不理解防疫政策、从而不配合工作人员们的指挥,使防疫工作难上加难。我们的受访者无一例外,都在工作中遇到了各式各样不配合的市民。
刘勇先生告诉我们,大概在3月25日半夜的时候,街道安排他们联系当天检测出来阳性的一些病例,告诉他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当时因为医疗资源和病例人数有不太匹配的情况,也因为方舱医院很少,很多人阳性了但是不能被及时送到隔离医院。其中有一位病例是从河南来打工的,条件非常艰苦,身上也没钱,他对新冠阳性病症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总是吵着要走,刘勇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两天多时间对他进行安抚,打了几十个电话,最后通过积极的努力,把这个人送到了方舱医院,但不幸的是,他隔壁房间还是有人因为他感染了。当时的形势确实很严峻,医疗资源也匮乏,如果能及时把他送走隔离,就不会造成其他人被感染的情况。刘勇说,自己虽然尽了力,但有一种无力感,对被感染的人感到很内疚。
图 2上海市基层防疫党员刘勇 罗一淏摄
六月初,有居民不扫码进小区,刘来定先生提醒劝说她扫码多次,但她坚持不扫,而且态度越来越差开始骂人。周围的群众听到了她辱骂志愿者后,都纷纷上前批评她,于是她灰溜溜地走了。
吴慧芳女士负责过叫楼的工作,居民们应该是按照被叫到的号出来做核酸,但是有的人随心所欲,想出来做就下楼,不想出来做就不配合下楼做核酸。一开始的时候,次序都很混乱,有的人也会不排队。一开始他们会对居民进行详细的情况解释,劝导居民守秩序。到后来疫情的情况也在慢慢好转,大家也有了一定的基本防疫意识,然后排队的秩序也好起来了。吴慧芳同时也表示,一些居民的不配合其实并不会打击到她对于志愿工作的信心,主要是到了后期,有的人造谣志愿者有钱拿,然后对她的态度很差,那个时候会有点打击。她也希望官方媒体在报道事件的时候负起责任。有些招募来的方舱里的清洁工、救护车的司机确实有钱拿,但是更多的像吴慧芳这样小区里的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小区里的居民一旦认为志愿者是有偿的,对他们的要求可能就会更高,更有甚者对他们指手画脚、态度不好,并认为这些是有偿志愿者们应该承受的。吴慧芳直言,其实如果有钱的话她也不一定会出来做志愿者了,有钱拿的话为大家服务的性质和立场就会发生变化,她作为党员,就是想为大家无私奉献,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
杨志良先生表示,志愿者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他们将街道分配的物资要送到每家每户门口,需要他们将抗原抗原检测的试剂送到家门口。总体上杨先生小区的住户都是相当配合的。但是有时候需要居民出门,志愿者去敲门,有的人在家里却不出来,在把他们叫出来这个过程可能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些麻烦。
但是在遇到不配合的居民后,党员们都一致认为,做任何工作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遇到困难,大家推一把,困难就解决掉了。大家都相信不配合的市民在未来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肯定会变得配合。“我们身为党员,不能碰到困难就退缩,对人民群众负责任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刘来定说道。
防疫路上,群众与党员同行
当被问及防疫工作中是否遇到过让党员志愿者们感印象深刻的暖心时刻时,四位受访者都立即表示肯定,且向我们讲述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事件。服务工作虽然辛苦,但居民们的暖心回馈给防疫党员们带来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来定先生说,疫情期间,他所在小区的物业主任什么事都抢在前面干。只要喊他来帮忙,就立马过来。最让他感动的是小区总支部书记董富强,七十多岁的高龄,本来已经退休。因为新书记要出国,他不得不又扛起这份责任。董书记的母亲九十多岁,十分需要他照顾。但在关键时刻,他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甘于奉献的党员精神。董老在抗击疫情期间,与青年志愿者一样冲在一线做工作。一千七百多箱的防疫物资,需要卸货,清点,再上下楼为居民发放。董老全都身体力行,不喊苦不怕累。小区的业委会主任也很让刘先生印象深刻。主任患有哮喘病,不能多走路。但在封控期间,她每周都会骑着自行车,带上全小区的病历单到医院里为居民们取药。平时她就负责站在小区门口,防止外来人员进入,并且负责酒精消杀快递和外卖。由于她本来身体不好,和工作强度大的双重因素,最后支撑不住,被送入了医院。刘先生说:“我们这些人互相鼓励,继承党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们的居民提供便利,我们的辛苦换来居民们稳定的心,是很值得的。”
刘勇先生回想今年这段比较特殊的经历时,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他执勤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四月初上海疫情最高峰的时候,刘勇在执勤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从方舱医院出来,但是坐错了车。他家在浦西,却跑到了浦东。一旁的刘勇看这个老人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总觉得有问题,就主动上前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经过仔细确认了解,发现是老人坐错了车,可是他没手机,也记不住具体地址,因此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于是刘勇就联系了警察,在警察来了之后,大家合力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他的家庭地址和家人985棋牌娱乐的联系方式,把他送了回去,避免了可能让老人在外流浪的情况。
吴慧芳女士在为居民服务的时候,会有不少人对她说,“你辛苦啦”之类的话,还有一些之前不熟悉或者不认识的居民“投食”给志愿者。小区有团购买糕点的时候,有阿姨会特地问她缺什么,她回答什么也不缺,但是阿姨还会特地给她送一些自己团购的糕点,不要还不行。第一批拿到餐巾纸,卷纸之类的物资的人还会先把自己的东西拿给业委会、居委会,支援工作人员,让他们拿着平时用。
杨志良先生今年也是六十几岁了,他楼栋里面都是年纪相对比较大的,有好几个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们都在做志愿者。杨志良表示这件事情对他的触动很大。同为志愿者的年轻人,看见他有时候搬重的东西时也会主动帮忙,这种举动使杨志良十分感动。他还表示,
虽然也是比年轻人要岁数大一点,但是既然身为党员,当被群众需要的时候就理应挺身而出。
图 3上海市普陀区基层防疫党员杨志良 王珏摄
说起这些暖心事件时,我们的受访者们的脸上都不约而同地洋溢出了笑容。相对于那些轰轰烈烈、逆行而上的人间大义,这些看似“小事”也让人倍感暖心,正式这些涓涓细流,共同汇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志愿者们的红色故事
刘来定先生说他从小就感受到党组织和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那时候几乎全中国家庭都很困难,而且多子女,是共产党给他念书,学技术的机会。因此他从小就坚定了“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理想信念。刚参加工作时,他是修理机床的机修工人,后来做了电工。因为一直有入党的心愿,所以他在工作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自己钻研技术,工作样样带头,团结一班工人,把工作落实到位。厂在郊区,晚上有人进厂偷东西,他就带领工人加强夜晚巡逻。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刘来定最终通过了党组织的考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谈到参加基层防疫工作的主要原因,刘来定说道,不是因为党员身份才想要参加防疫志愿。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只是身为党员,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更不能缩在后面,他说自己应当冲在最前线,为人民服务。青年人工作忙,没有时间。而他已经退休了,在家里没什么事,社区需要他们,党组织需要他们,他们义不容辞。他还说,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他相信跟党走,准没错。
刘勇先生是1997年入的党,和香港回归同一年。因为耳濡目染,所以他一直向往着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勇父亲就是一名老党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他身上,刘勇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许多闪光点,于是,他也希望能像父亲一样,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一点贡献,做一点实事,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
吴慧芳女士是在公司里入的党,家里也有人也是党员,有一定的氛围,这是一部分吴慧芳入党的原因。她的公司中设有团支部和党支部,吴慧芳先在团支部中做一些事情,因为党支部人比较少,也希望她的主动加入,所以吴慧芳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及在此次上海疫情中做志愿者的原因,吴慧芳说有一部分因为自己是党员的因素,但更是因为希望小区能够更安全一点。“为大家也是为小家嘛。”
老党员对党员新力量——青年党员后备军的未来展望
刘来定先生:“我们年级大的要帮年纪小的在前面开条路,为你们做做榜样,因为一名党员一面旗,我们应该这样做。以后的世界是你们的,你们做得肯定比我们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在你们的手中实现。”
刘勇先生:“我对于新青年,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随着时代发展,这个社会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希望下一代能够吸取前辈身上的一些闪光点,继承发展光荣传统,在工作中为了国家的繁荣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吴慧芳女士:“有的时候,党员身份还是给自己一个方向和职责。现在入党也越来越难,总体说就是你的思想一定要纯正,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杨志良先生:“对青年党员来说,也不是说你是去做作秀,其实我觉得还是要时刻牢记你的初心是什么。因为很多东西如果党员能够冲在前面,能够带头,一般人家都会跟着你做,如果你党员不带头,人家就说党员也不带头,人家凭什么做呢。当然有很多不是党员,人家也是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大家做一点事情。总而言之,就是说,作为党员,你更应该是冲在前面为人民服务。”
不仅仅是以上四位,在上海疫情期间冲锋前线的党员,还有千千万万。正是这些党员,携手共筑起基层防疫的堡垒,用实际行行动诠释了党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此次采访,我们能看到党员们默默向前,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没有豪言壮语,他们也从未喊苦喊累,党员们只是默默坚守和执着付出。我们更能看到,克服一切困难,夺取最后胜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正是依靠这种无坚不摧的意志,党的红色光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熠熠生辉,带领我们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和平建设时期,虽然不需要像战争年代那样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但同样面临着苦与乐、进与退、生与死的考验和抉择。在一个个乐于奉献的党员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