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网陕西7月8日电(通讯员 李佳欣、杨蕊羽、唐方舟)为深入理解鼓乐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切身体会西安鼓乐非遗文化的悠远魅力,便于为新时代鼓乐的发展之路进行探究。2022年7月7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赴西安“调研西安非遗,传承鼓乐文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部分在陕队员前往西京学院开展一系列采访、观赏、调研活动。通过对西京学院鼓乐研究所、西京学院鼓乐社创始人兼负责人王雯雯老师的采访,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于西安鼓乐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王雯雯老师在西京学院前合影 摄:杨蕊羽
提及西安鼓乐的价值,王雯雯老师总结为三点。首先西安鼓乐是由唐代燕乐脱胎而来,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演奏形式有行乐还有坐乐,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是其教育价值,鼓乐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当代年轻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最后是学术价值,很多人对简谱和五线谱有所了解,但对我们中国的古琴谱、戏曲乐谱、西安鼓乐谱等知之甚少,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让新时代青年们更多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王雯雯老师在其本科时期前往西安旅游期间观赏过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的演出,并在研究生时期通过选修课接触了更多乐社、学习到更多鼓乐相关知识。另外,鼓乐最初的演奏者很多是周边的村民,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尽管在农忙时节,仍每周抽出晚上的时间投入到鼓乐的排练,在繁忙的生活中仍保持对鼓乐的热爱,这份坚持让西安鼓乐得以传承。而这些经历都为王雯雯老师创立鼓乐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高校,应当有一定对近距离、如此优秀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和传播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正是出于这样的初心和初衷,促使王雯雯老师成立了目前的西京鼓乐研究所和西京鼓乐社。
关于鼓乐学习方面,每一个乐社,它的乐谱和演奏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西京学院鼓乐社主要向何家营乐社学习,是因为西京学院所在地属于何家营,有地理方面的优势,此外也会适时向其他乐社进行学习,做到集百家之长。王雯雯老师在谈及鼓乐学习的要点时说到,笙作为鼓乐演奏中的关键乐器,学会它是鼓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会韵曲了,会吹笙了,其他的就更加简单了,因为这个旋律会永远在你心里,是一通百通的。”王雯雯老师解释道。
谈及当今非遗鼓乐传承遇到了哪些困境,王雯雯老师分享了很多。
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资源较少、资料缺失,即使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也很难在网上找到大规模的鼓乐学习资料;其次,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大多以乐谱形式存在,是一个静态的表现形式,但音乐是动态的,从乐谱到真正的音乐,这之间的跨度决定了鼓乐传承的特殊性,即口耳相传,必须由老师亲自教授,这大大降低了自学的可能性;此外,西安鼓乐的乐谱需要用陕西的方言去读,这让鼓乐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也更需要老师逐字逐句教授才能习得。最后不仅是鼓乐,也是当今许多非遗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即鼓乐离当下的时代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距离感。
经过深入理解和细致筹划,鼓乐社在西京学院校内逐步发展起来。鼓乐先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在校内举办“鼓乐进校园”活动,而后范围逐渐扩大,由西京学院到其他高校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进行宣传。
图为王雯雯老师分享建立鼓乐社及传承鼓乐中遇到的困难与困境 摄:杨太宁
对于鼓乐的未来,王雯雯老师构想了三部曲式的发展方向,后期会开展一系列课程,称之为“西安鼓乐元宇宙”,以宇宙概念围绕鼓乐为中心进行文化传播,王雯雯老师提到:“比如现在西安鼓乐已经有这门课程,之后我们还想开展大唐礼仪课程、唐朝时期古装造型课程,围绕着西安、大唐文化,做一系列的课程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鼓乐发展与时代脱节的困难,王雯雯老师带领同学们做出了不懈努力。在西安鼓乐的宣传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本土的明星产品进行联名、发布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如西安本地特色饮料“冰峰”瓶身也印上了鼓乐曲谱,这样的创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鼓乐的兴趣。此外利用融媒体的传播,通过短视频方式进行鼓乐宣传也是一大亮点。在西安鼓乐的创新方面,进行了西安鼓乐和说唱之间的融合,用多元化的方式向年轻一代的人去普及。关于鼓乐发展,“用喜欢的方式,让年轻人去了解和认识它,其实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让大家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教条式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在你的骨子里,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面本来就有的基因,只是缺少一些东西去点亮和唤醒它。”王雯雯老师如是说。
图为王雯雯老师分享西京鼓乐社未来规划及传承创新的想法 摄:杨太宁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通过此次采访,深刻意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也了解到非遗传人对于新时代非遗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团队成员作为传播者、发扬者、继承者,决心致力于将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发扬光大,帮助西安鼓乐扩大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7月8日
李佳欣、孟馨怡、唐方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