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京财经大学来自山东的“ninty-nine percent”调研小队围绕“山东新高考制度的变化探讨山东省素质教育的落地情况”这一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学校,与应届生、老师、专家等教育人士交流讨论,展开为期两周的调研,调研范围涉及枣庄、威海、滨州、菏泽等地中学。队员们深度调研探讨山东新高考前后变化、落实情况及改进意见,这对于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当代青年明确职业方向、人生道路的选择,高校今后如何制定教育政策、高效开展素质教育,以及我国如何在教育强国上更近一步,提高人才竞争力至关重要。
变化一:改文理分科为“3 3”模式。
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的3科。
团队成员与老师探讨3 3模式 摄 邵敖
对此,老师说到:“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科的兴趣而选择文理兼修,整体上偏科现象较改革之前大大改善,至于功利化、策略化地学习的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也难以去遏制。而大学教育需要以相当的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因此大学也针对选三要求考生选取相应学科才能够学习相关专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片基础知识缺失的情况。”
经调查,很多学校缺乏相关的选科以及职业规划等科学性普及,部分落实的学校也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另外,设备配备不充分,导致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选科组合课程的开设。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的探索,在兴趣、分数以及未来职业规划之间目标模糊或是难以寻找平衡点,所以会出现盲选的现象。
我们团队认为,学校应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面向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支出。此外,教育部门等政府机关应帮助学校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完善走班制度。
变化二:成绩构成及分数转换
语、数、外3科使用原始分数,各科满分150,考生自选3科转换为等级分计入总成绩,各科满分100。
团队成员针对成绩构成与转换采访专家老师 摄 韩智勇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学校展开调研 摄 韩智勇
专家老师谈到:“诚然在我们的印象中,优秀的学霸一般都会选择全理,而成绩稍微落后一点的学生会选择全文,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科目任意选择动摇了可比性,这是六选三改革赋分制下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一直在强调的是和同批参加该科目的其他考生水平之比,显然就是想功利化地取得高分而不是从学生对学科和未来想做的职业出发。另外,学生会平衡爱好和未来发展做出选科,从大数据看来选考物理等学科的人仍不占少数,基数一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减少这种田忌赛马现象所造成的不公平。”
由于不同选科人数、选科学生水平分布的不同,采用现行赋分制会对高考公平产生一些影响,因此不妨将这些因素作为出考题难度分布依据之一,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合理分析模拟,以求加大公平力度。
变化三:志愿设置与填报
志愿设置采取“专业(专业类) 学校”方式,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
较改革前而言,志愿滑档概率降低。但是多数同学对各类专业具体的概念不强,填报志愿无从下手,很少有同学能明确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寻求志愿填报机构的帮助填报志愿。此外,大多学校不对学生填报志愿期间提供帮助,考生和家长对新政策了解度不高,易出现盲目选取专业的现象。
团队成员针对新高考志愿采访专家老师 摄 邵敖
团队成员走进学校调研学生对志愿填报的认知 摄 邵敖
我们团队认为,教育部门、学校需要组织考生家长对其进行专门的研读,学校也应定期开展专业介绍课,帮助考生在了解政策基础上合理根据自身需求安排志愿。
变化四:考卷题型以及难度分布变化
应届生谈到:“改革前的命题方向偏重于套路式的答题,而现在命题更加灵活、创新。改革前应用题占比并不大,但难度较大。改革后与社会实际问题相关的考察综合素质的综合试题占比较大。对此,学校会统一安排在每周观看新闻周刊,我们会及时捕捉和了解到身边社会的最新热点事件,并且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丰富对社会热点的看法。”
团队成员与应届生探讨新高考题型变化 摄 舒雪晴
团队成员调研学校教学方式的变化情况 摄 张雅茹
对此,老师们会更多地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仍然采取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模板套路化现象依然存在。
高考承担着为国选才与家庭上升的希望,其公平性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探索高考改革与落地情况推动高中素质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一选拔的公平性。也是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通讯员 吴佳慧 王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