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铭 解恺欣 陈阳阳)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整体生态失衡,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素质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行校内校外双管齐下的“双减”政策,旨在重塑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案》落地一年以来,各地的落实情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所关心的。围绕相关政策落实情况,2022年6月19日始至6月29日止,南京财经大学的“双减到底对不队”以此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选取苏州市城区与村镇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组织了此次问卷调查。此次以苏州市平江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7个行政区的中小学为主,面向小学四到六年级及初中各年级学生展开调研,采用线下采访为主、线上问卷为辅的调研方式,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围绕问卷的题目展开,队员们将严肃采访化为亲和的谈话,以求最大程度地了解各群体对“双减”政策的真实想法。
走进学生心声,助力“双减”落地
一方面,队员们对目标年龄段学生进行现场采访,体会学生们对“双减”政策的感受。实践的第一天,在前往沧浪实小准备对放学的学生们进行采访时,队员们却扑了个空。原来,在进行活动的准备工作时,队员们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显示,该小学的放学时间为15:50。到达实地后,队员们才发现,因“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们的放学时间延迟至17:00。而在到达某所初级中学时,队员们发现,有的初中生一放学就立刻赶去了补课机构。可见,“双减”实施后,学生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数量整体上大幅度下降,但相关情况仍然存在。
“双减到底对不队”对中小学生进行现场采访 陈墨摄
聆听教师衷肠,感悟“双减”双刃剑
另一方面,团队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们就“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和课后延时服务负担的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对“双减”实施的想法。一位数学老师对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双减”政策的主题方向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考虑,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入。他认为,政策实施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天赋因素,以继续深化、全面诠释人才观。同样,也有老师认为“双减”政策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一位语文老师坦言:“学生的学习压力确实变小了,但是老师面临的挑战更大了。因为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备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同时对作业布置的要求也比之前更高。由于延时服务,工作时间也相应延长。”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对学校、对老师既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机遇。
“双减到底对不队”聆听“双减”下教师的心声 解恺欣摄
制定线上问卷,领会“双减”实效
线下调研的同时,团队针对研究重点设计调查问卷向中小学生推送以获取更有力的数据支持。问卷结果数据显示,“双减”实施以来,学生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认为“作业减少一些”的占38.7%,认为“作业减少很多”的占8.1%,认为“作业量不变”的占32.6%,认为“作业量增加一些”的占10.2%,认为“作业量增加很多”的占10.2%;,超过一半的受测者认为“作业量没有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增加:认为“课余时间增加很多”的占11.4%,认为“课余时间增加一些”的占18.0%,认为“课余时间不变”的占16.4%,认为“课余时间减少一些”的占18.0%,认为“课余时间减少很多”的占8.2%。总体而言,超过一半学生认为延时服务减轻了作业负担,近95%的同学表示在实施“双减”后,不再参与补习班学习。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学生们因政策实施,课余时间增加,拥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结果同样显示,有小部分同学认为当前升学压力大,作业减负实际很难落实。
针对研究”双减“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设计的调查问卷 金雨萱摄
苏州市中小学在落实“双减”工作上,政策效果得到普遍赞同,在缩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负是为了提质,提质才能促进减负。”但同时“双减”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双减”后,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需要进一步宣传“双减”工作的长远意义,凝聚社会共识。统一“减负”工作的认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机配合。作为“双减”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应恪尽职守,自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应积极回应政策及时进行落实,提升职业素养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为教育工作的直接影响者,家长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义务教育质量关乎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五育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致力于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杜绝不良“内卷”,把童年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