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南京6月17日电(通讯员 赵雨菲)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传统村落建设战略和新发展理念,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保留传统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和人文构架,巩固经济发展成果和乡村生态建设基础,2022年6月17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南京传统村落调研小队的五名队员(周慧玲、贾怡淼、赵雨菲、陈春华、沈筠耀)在南京市江宁区金陵古风第一村——佘村展开研学探析。近年来,佘村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在规划建设方面有着较大飞跃。队员们通过导游解说、采访当地村民、以及询问当地社区人员,从中了解到,他们对佘村的发展建设和文化有着较高的评价,对佘村的未来也有着强烈的希望。
本次传统村落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记录,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了解传统村落现状,整合归纳调研信息,对佘村今后的建设发展提出创造性的理论。队员们通过近距离感受佘村环境、风俗、人文,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佘村居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深刻体会了佘村未来发展光明前途。
图为调研队成员向村民戴奶奶了解佘村村史、风俗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对佘村发展的满意度。艺术设计学院 赵雨菲 摄
6月16日下午三点,队员们抵达目的地佘村,入住当地民宿,并对村落进行了简单参观研究,大致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傍晚,制定调研计划,由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完成。队员们行为礼貌,行动迅速,举止大方,6月17日清晨,团队五人一同出发,在佘村九龙广场进行访谈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居民十分热情好客,队员们很快找到了访谈对象。戴奶奶是佘村原住居民,见证了佘村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戴奶奶向队员们介绍,曾经的佘村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村里的儿童老人生活困苦,后来国家政策引导,使佘村五年发展成为金陵古风第一村。她说,期间有政府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慰问,并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戴奶奶表示,国家政策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对此她表示十分满意,并对佘村未来发展有着强烈的期望。
图为调研成员到潘氏老宅参观,并认真听取导游讲解,并及时拍照记录。 艺术设计学院 周慧玲 摄
6月17日下午,调研小队来到佘村明清建筑群——潘氏老宅进行研学探析,由于该建筑群未对外开放,队员们与当地导游会面后,进入宅邸。通过听取导游讲解,队员们了解到,佘村原名龙村,为了躲避皇帝朱元璋灭村之灾,军事刘伯温说服村民将龙村改名为佘村。队员们在九龙广场上看到的九龙埂和用瓦片砌成的龙脊都是用来纪念龙村这个名字的。接着,队员们跟随导游的脚步进入府邸内部,近距离观看了房屋构造、砖雕石雕,了解了潘氏家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通过测量数据、拍照记录,调研队得到了大量有关佘村的历史信息,对佘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为调研队员对潘氏宅邸的入户门进行数据测量记录。 艺术设计学院 周慧玲 摄
为得到更多有关佘村的信息,参观完潘氏老宅后,调研团队准备前往佘村社区询问工作人员。队员们首先在社区成果展示区进行参观,在坚持党的领导,社区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佘村无论是在生态、产业、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建设性的成就。
图为调研队员对佘村社区成员王女士进行访谈、并对其表述进行记录。艺术设计学院 沈筠耀 摄
接着队员们对社区成员王女士进行访谈,她是佘村原住居民,从小在佘村长大,对佘村有着浓厚的情感。对于佘村的飞速发展,王女士表示在发展过程中有好处就有弊端,有问题就要不断纠错,才能在摸索中保持前行并向上发展;对于佘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她表示有着宏大的蓝图,保留佘村原始特色,融入现代元素,将佘村继续打造成一个生态优、产业优、文化优的美丽村庄;对于佘村的特色产业,王女士表示佘村春季有油菜、夏季有向日葵,每个季节都有花盛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佘村三牛农场成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利用电商手段售卖商品。王女士的讲解不仅让队员们了解更多,对于今后研究也产生了启示。
图为参观完潘氏老宅之后,队员们在潘氏老宅前合影。艺术设计学院 周慧玲 提供
此次南京传统村落——佘村调研圆满结束,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队员们收获满满。无论是佘村的乡土人情还是文化氛围,都给这次研学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共鸣。队员们将发挥各自的智慧,为佘村未来发展提出创造性的新点子,找出解锁今后传统村落建设与发展奥秘的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