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南京7月5日电(通讯员沈筠耀)6月16日到18日,来自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重塑与再生——南京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与乡村整振兴研究研究小组(成员:周慧玲、贾怡森、赵雨菲、陈春华、沈筠耀),在南京江宁区佘村就传统村落的再开发潜能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对佘村的实地调研,达到了强化队伍成员对于传统村落物质上精神上认知的目的,对下一步村落开发寻觅问题指向并提出985棋牌娱乐的解决方案借鉴。
佘村辖属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风景优美,历史底蕴浓厚,有”金陵古风第一村”的美誉。由于当地已经进行过部分开发性建设,研究小队在抵达首晚展开会议讨论决定:研究小队的调研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调研周边原生态人文环境;第二步采访当地居民询问生活状况,第三步询问当地社区工作现状及未来工作方向。
佘村的周边生态环境及人文活动氛围极佳,这是成员们对佘村初步认识后的结论。该地区被青龙山环绕,使得该地虽离市中心仅有四五十分钟的车程,也能感受到山林相拥,草虫相抱的意趣。而坐落佘村中央地区的是明清时期的潘氏住宅群,更是为村落美的外表构建了骨架般的内核。调查小组成员环村观察记录,统计新建的民宿群3处,餐厅1所,咖啡馆2所。值得注意的是,民俗群都有依仿古建筑的外形模式,采用了与村内古建筑相类似的建筑手法。同时有些餐厅也存在融入现代几何形态建筑手法的设计理念,在村内看起来出众而不张扬,使村子看起来年轻了许多岁。
01图为调研小队成员正在为戴奶奶折菜 艺术设计学院 沈筠耀 提供
“生活在这样的村内会很幸福的吧。”带队队长周慧玲这样说道。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调研小队随机采访了村内的数十人,包括小吃摊的老板、早餐店内玩耍的小朋友、广场上散步的老太太、卖菜的中年妇女等,对方都表现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我的女儿在那边开餐厅,孙子就在南京上大学,平时还回来看看我……日子过得好得很啊……”当小队采访到戴奶奶时,她就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她提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翻天覆地,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提高着。她还如数家珍、有条不紊地给各位成员们介绍村内的情况,讲村内的轶闻传说,讲附近每一座山的名字。说的时候也不忘记整手中的芹菜,队员们见状上前帮忙。两个小时转瞬即逝,采访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02 图为调研小队在测量潘家老宅的数据 艺术设计学院 周慧玲 提供
古建筑群内的调研也在进行当中。随着接待人员的脚步,队员们走进了这座几百年的老宅子。老宅子现在除其本身价值,更是作为村史博物馆一代一代宣讲属于它的故事。正厅,偏房,一间又一间的历史文化在队员面前呈现。在正厅里,成员对两边墙上的四个方形小窗起了兴趣。导游解释道,古时未出嫁的姑娘可以通过这个小窗子看到来客的长相,以此来见自己新来的夫婿的摸样。不知队员是否也从那个窗口透过层层历史迷雾看到一个袖掩面庞的青涩姑娘呢?
03 图为调研小队在采访佘村社区的工作人员。艺术设计学院 沈筠耀 提供
最后,小队采访了村内的社区负责人王女士。“村内的变化其实就是这两年开始的,”王女士这样说道,“也就是一七年,那时候到处都还破破烂烂的呢。”王女士谈到这两年的村内发展,脸上已全是自豪之色。“你瞧,三四年过去,村里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便在村内长大的她自然见证了这一切。她告诉队员们,原先的村子人很少,青年都不愿留在村子里。而现在村内人数保持了平衡,还可喜地开始增长。“我身边的同事就是外地人。他是自愿来的,尤其还说这边空气清新,生活压力比较小,让走都不走哇……”她给队员们讲村内现状,讲工作情况,最后还谈到了村内未来发展方向。有队员提议是否有兴趣开办诸如古风摄影比赛,或者建立美术写生基地时,“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跟外界有积极效应的合作哦,”王女士答道,“如果你们有好的点子,欢迎你们给我们建议。”小队成员们纷纷给王女士对村里的热爱以及村里对多样文化的包容点赞,并衷心祝愿村里越来越好。
04 图为调研小队在佘村牌匾下拍摄的大合照 艺术设计学院 周慧玲 提供
结束了调研,小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调研对于传统村落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对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