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我校仙林校区法学院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在德正楼模拟法庭召开。本次分享会由法学院分团委主办,面向全体2021级新生。学院教师孙劼与分团委田旭光老师出席本次会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陈洽、宗思言、李蕊君、尤子豪、李子琪、秦朗同学和参与个人实习的蒋璐平、蔡文钰同学分享实践经历。
首先,法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王子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和一般内容,并介绍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模块及学分详情。同时,还对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领性概述,向大一新生点明了社会实践的选题方向、实践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接着,“万物共享,单车领航”实践团队的宗思言、陈洽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在南京等六市调研的过程和成果。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志愿服务和普法活动,走访多地,切实了解共享单车管理问题、提出985棋牌娱乐的解决方案并改善了共享单车乱停放的乱象。
然后,“爱心传递,甘南相照”扶贫支教团队的尤子豪、李蕊君同学介绍了奔赴甘肃武威长城小学送温暖、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实践过程。实践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论为纲,关注留守儿童根源性需求,捐赠了近三千本图书,并开展了长达数周的支教之旅。

紧接着,“爱心小站四川支教团队”李子琪同学讲述了四川支教的经历。一路上风风雨雨、有得有失,支教队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奉献爱心,快乐自己”为宗旨,前往四川省达州市开展了一场跨越1300多公里的爱心之旅,给山区孩子送去温暖与帮助。李子琪同学汇报幽默诙谐,不仅介绍了支教过程,还分享了和小朋友相处过程中发生的趣闻轶事,充溢着温暖与感动。

随后,“黄海湿地生态立法资源调研团队“的秦朗同学介绍了以盐城黄海湿地生态资源为调研对象的实践过程。团队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湿地的修复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建言献策,为其保护体系的法制化进程贡献青春力量。
之后,参与个人实践的蒋璐平同学以法学社会治理为课题,讲述了自己暑期在政府机关统战部的实习经历。蔡文钰同学也从个人实习经历谈起,结合自己暑期在律所实习的经历对“为什么选择学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通过他人眼中“法律人”的形象引出对选择学习法律的初衷以及思考,由浅入深,阐述核心思想。作为法学人,要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帮助他人信法尊法、依法维权,在浮躁世事中坚守内心,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两位同学的分享语言朴实,极具感染力,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
最后,学院孙劼老师和法学院分团委书记田旭光老师分别进行了总结。孙劼老师肯定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选题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成果的显著性。同时,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将所学运用于祖国需要之处”的观点;田旭光老师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肯定,并从心理素质、个人能力等多方面阐释暑期实践的预期目标、社会效应和重要价值。两位老师的发言一语中的、要点明确、教诲恳切,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绝知此事要躬行”,奋斗是青春的本色,理想道义是青年的担当。本次公开课不仅助力同学拓宽视野、领悟个人与国家间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还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的理念,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产出大于投入的可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