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正因如此,居民往往局限了垃圾分类的作用,并未认识到垃圾分类中的不规范操作会极大地增加疫情感染的几率。防微杜渐正是打赢疫情攻坚战的关键。为培养居民安全防疫意识,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在疫情病发再度进入高峰期的当下,7月27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春分”小队来到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苏州市、泰州市和常州市的相关小区,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的活动。
“春分”实践小队从垃圾分类出发,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垃圾分类现场指导和垃圾分类趣味体验三种方式,循序渐进、全面细致地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讲解疫情期间的垃圾分类规范,从而避免各大社区出现诸如口罩等用品错误投放等可能导致二次感染的情况。
垃圾分类知识宣讲

图为志愿者进入社区宣讲 全顺 摄
7月27日上午,阴雨绵绵,天空飘着细丝点点,街道上空无一人。热情的志愿者们服务社会的激情如同心中的火炬,烧却了沉闷与不安,只将最真诚的一面留给前来听讲的市民。因为疫情影响,原定前来现场参加的市民大大减少,许多市民居家隔离。为了让这些市民也有机会旁听,小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面在居委会的宣讲大厅面对在场观众宣讲,一面通过腾讯会议向居家市民实时转播。志愿者既需要同时兼顾两方观众,又要防止知识过多、节奏太快出现观众走神的问题。面对这样棘手的情况,志愿者们决定先使用ppt向居民初步讲解了诸如口罩等垃圾的分开处理原则、分批分时倾倒垃圾原则等疫情时期的垃圾处理知识,随后借助视频展示了以上知识点的操作实例。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志愿者就播放相应的视频展示,并且进行线上线下抢答环节,利用张弛有度的节奏和碎片化的知识点吸引了所有观众的兴趣。、主讲员全顺同学这样说道:宣讲中的细节处理和垃圾分类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处理一样,只是看起来很小的转变,便能让结果截然不同,细节决定成败。
垃圾分类现场指导

图为志愿者在自助垃圾回收站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操作。 全顺 摄
每个小区不起眼的角落里,总有一处垃圾回收站和一名环卫工人静静地伫立,甚至是疫情期间,环卫工人也依然风雨无阻地上岗工作。志愿小队所要帮助的,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7月27日下午,志愿小队来到了南京市栖霞区炼油厂街道的垃圾回收站。由于小队携带了传单、横幅等许多物件,负责垃圾回收站的阿姨在与志愿者交谈时,误认为志愿者们是在拍摄电视节目,十分紧张。小队成员连忙向阿姨解释清楚,由此终于能顺利采访阿姨疫情期间垃圾回收站的处理状况、居民投放垃圾情况等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在垃圾回收站最主要的问题是居民在家未提前进行垃圾分类,导致在回收站滞留时间过长,增加了感染风险。查明问题所在后,志愿者讨论过后对症下药。通过和环卫工人一起预先在垃圾回收站附近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呼吁居民分批分时投放垃圾、提醒居民以1m间隔有序排队投放垃圾、在回收站分发口罩这4种方式,成功帮助居民了解疫情期间垃圾分类的规范操作,避免在投放垃圾时过度接触,增加传染风险。
垃圾分类趣味体验
7月28日上午,志愿小队走入苏州小学校园,与学生一同开展趣味游戏。 志愿者带着自己设计的垃圾分类飞行棋进入校园,此时正是大课间,不少下课的学生感到好奇,纷纷围观志愿者。趁热打铁,志愿者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前来游玩飞行棋。垃圾分类飞行棋的规则是玩家根据掷出的骰子行走相应的步数,每一格都有一种垃圾,玩家需要说出途径垃圾的分类,并且判断它是否容易携带病毒。每答对一次就可以加一分,最后得分更高的玩家可以获得志愿者为其准备的礼品。同学们跃跃欲试,不过很多学生对如何垃圾分类有一定了解,却对这些垃圾是否可能携带病毒一知半解,更不必说如何处理它们了。于是,志愿者趁此机会,向同学们普及了如何区分垃圾对病毒的携带性的知识。同学们大受启发,举一反三,踊跃回答志愿者们提出的抢答题。最后,一位六年级女生取得了最高分,志愿者将奖品送到她手中时,她由衷地笑了出来。

图为志愿者在疫情期间拜访社区独居老人。 金曦涵 摄
7月28日下午2时,志愿者拜访了苏州市工业园区的一位六旬老人。刚一打开门,老人便热情地与志愿者握手。老人是社区抗疫积极分子,时常活跃在社区抗疫的第一线。在今年的疫情高发期,老人主动请缨,帮助引导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社区的居民都对老人赞誉有加。但老人的儿女到了北京打工,老伴也早已不在人世,老人一人独居,在疫情期间苦闷无聊。志愿者在得知这些消息后,主动联系老人,和老人约好时间,一起陪老人消磨时间,缓解寂寞。志愿者先是和老人聊起了最近的疫情,老人态度十分乐观,认为疫情就像更复杂的感冒病毒,国家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老人也询问起了志愿者疫情期间的种种活动,随后对志愿者们表示了赞赏,正如老人所说:“每个人都尽一份力,从小事做起,疫情一定会过去”志愿者了解到老人很擅长绘画,为老人带来了一个空白的帆布袋,邀请老人在上面涂鸦。老人画了几朵鲜花,这大抵便是老人心的期望——再一次自由地出门,去看看美丽的花朵。志愿者将帆布袋赠与老人,并告知老人塑料袋易于携带病毒,使用个人的帆布袋便可以借此减少与病毒的接触。老人笑着收下了帆布袋,志愿者也与老人告别。相信疫情很快便将过去,届时老人一定又可以出门散步,到了春天,一睹久别的鲜花。
通过此次活动,小队鼓励了许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普及了大量疫情要求下的垃圾分类知识,并且从参与者处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据调查,7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在此次活动普及的知识中学到了许多以往忽视的抗疫细节,并在此次活动中养成了全面防护自身的安全意识。这其中的63%是老年人与学生,他们表明自己在此次活动前鲜少参与垃圾分类过程,觉得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与抗疫并无联系。但经过此次活动后,他们发现在当下的疫情阶段,这是后方百姓为疫情防范所能贡献的一份重要力量,也是筑牢全面抗疫战线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另外,80%的社区反应此次活动使本地的垃圾分类的情况有了良好的改善,有许多诸如垃圾分类错误导致垃圾泄露、垃圾投放人群过于密集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使得社区的疫情传播风险得到显著降低,进一步保障了社区的安全,达成了小队希望通过垃圾分类加强社区疫情防控的目标。活动结束后,小队成员会将此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传递至各大社区,并与各社区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宣讲等活动,使社区得以更好地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筑牢抗疫防线。《淮南子》中曾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面对这场疫情防控战,小队正是在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凝聚众力,共克时艰。倘若全中国的人民都能够从身边诸如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做起,切实参与进这场防疫战争中,相信中国必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图为志愿者与坚守在垃圾回收站的环卫工人们合影留念。 全顺 摄
通讯员: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