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致力非遗传承,促进民族团结-985棋牌娱乐

 外国语学院:致力非遗传承,促进民族团结-985棋牌娱乐
当前位置: 985棋牌娱乐 >> 正文

外国语学院:致力非遗传承,促进民族团结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表时间]:2021-08-21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为爱黔行绽芳华,携手从江庆百年。为了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国家战略,江苏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活化平台领跑者”调研团7月11日至7月16日奔赴贵州省从江县开展“民族非遗的高校传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侗歌侗绣美不胜收,传承断代难以为继

侗族大歌是贵州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音律优美,其内容主要为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通常也以讲述故事为主。侗族刺绣则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其悠久的织绣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越时代,有文字记载的侗族织绣历史则始见于汉唐。侗绣的绣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绣花、挑花、贴花和绣挑、绣贴结合等几种。2011年,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2-14日,调研团走进陡寨村、小黄村等地调研侗歌侗绣的传承现状。调研发现,侗族大歌的传承情况并不理想:绝大多数传统侗歌已经失传,会唱侗歌的人群集中在半百以上的老人;除了传统嫁娶和节日庆典会用侗歌进行庆祝以外,日常生活很少能听见侗歌的声音;传统村寨里50%甚至更多的村民不再会唱侗歌,接受调研的22岁以下青年中,则有超过80%的青年表示“学习侗歌没啥意义”;小黄村等地学唱侗歌的年轻人通常是出于商业表演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生活娱乐的需要”。侗绣的传承处境更为尴尬。调研团所找到的绣娘中,大半绣娘的年龄已经超过50岁,而能够进行“剪样”原创的绣娘极为少见。陡寨村的绣娘们告诉调研团,该村只有1位70多岁的年长绣娘会剪样,而她们都是拿着年长绣娘剪好的纸样“依葫芦画瓢”进行绣制,一般不进行原创。

调研团采访当地绣娘 李超雅提供

非遗文化传播不足,产业规划特色不明

调研团来到从江非遗文化产业园,发现这里的大部分门面房都处于关闭状态,7月正值暑假期间,应是旅游旺季,但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团队事先联系好的一家当地优秀文创企业也只有一名设计师在工作,并无绣娘在上班。调研团随即来到銮里村,这里是从江县重点打造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然而,调研团发现,这里依然是门面紧闭,只有几个村民在打水、聊天。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原本非常古朴的村落里,居然突兀地竖起了几栋砖房。当地群众告诉团队:古村落经过修整后仍然没有游客来这里,所以很多门面都关闭了。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赚了一些钱回来后便把原先的木头房改为了砖房,认为砖房更加“结实“。但调研团发现,这些砖房多半为“毛坯”状,没有进行粉刷,也没有经过设计,在古朴的村落里,显得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美感与韵味。

銮里村前的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 宋姝含提供

陪伴课堂传承非遗,公益支教民族团结

7月14-15日,调研团来到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六个社区安置点,在这里开展了公益支教与非遗传承活动。南京财经大学与这六个社区安置点事前已经建立了联系,上半年,学校向这六个社区安置点捐赠了红色经典书籍、体育器材、学习用具等若干物资。本次调研团来到这六个社区安置点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调研少年儿童民族非遗传承的现状,二是开展公益支教,传承民族非遗,致力民族团结。

经过调研发现,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们尚未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到传承民族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虽然素质教育的水平有所提升,但学生仍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重心。他们虽然耳濡目染地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在侗族大歌中得到美的体验,但不知其以何美、为何美,尚未完全认识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兼顾传承和延续非遗文化的民族使命。志愿者们把在从江县探索到的所有非遗文化展示给少数民族儿童们,并耐心解释侗绣、侗歌等民族非遗是世界非遗文化的瑰宝,生动形象地向他们阐述了认知和传承民族非遗的重要意义。

调研团与少数民族儿童们进行交流学习 毛莉提供

调研团在社区安置点的文化传承活动得到了从江县团县委的认可,他们与南京财经大学共建“同心·红石榴家园”从江基地,期待通过共建,向世界传播精美的贵州文化与民族非遗,使各民族少年儿童能够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中流砥柱。

调研团在从江县建“同心·红石榴家园”从江基地 李超雅提供

通讯员:李超雅 毛莉 陈梦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