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红色文化故居更是能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往峥嵘岁月,重温革命先辈们的先进事迹,从而将红色精神接续到当代人的身上,以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七月中上旬,法学院名人故居红色文化调查小组的成员开展了探访红色文化故居的活动。首先,小组成员周利实地考察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并走访了周边居民,了解了红色文化故居在当地人眼中的地位与价值。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是周恩来12岁以前生活的地方,在1996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站在故居门口,目之所及,黄墙灰瓦,素雅端庄,别具一番历史的韵味,跟随探访者的目光一路纵深望去,家规展览馆、周恩来与家乡展览馆一一展现于眼前。一件件展品在现实与历史架起了桥梁,总理一言一行背后所蕴含的优良家风,爱革命胜过爱家乡的无私与热忱穿越了时间,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图为周恩来同志故居 校通讯员 周利 供图
实地参观完毕后,本小组在随后的几天内又开展了线上调研活动,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大致了解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于红色文化故居的认识,同时,对广大群众关于红色文化故居的态度与看法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们对于红色文化故居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去参观,去保护,并且认为探访红色文化故居有着自我勉励,铭记历史等积极意义;也有部分群众没有充分认识红色文化故居的历史价值,不认为红色文化故居值得如此大加保护与宣传;还有人借此次调研表露出对商业资本过度介入红色旅游的担忧。在最后的征集建设红色文化故居建议的环节中,填写问卷的人们相继提出了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观赏体验、避免过度商业化、丰富旅游与内涵价值等期望。

图为小组成员采访参观群众 校通讯员 周利 供图
为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各小组成员在淮安,苏州,天津当地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了采访。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她表明非常愿意去参观红色文化故居,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通过电视与书籍,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认识革命先烈,铭记红色历史。她还特别谈及参观红色窑洞的经历:“当时我的感觉是伤心且沉重的,那么多革命先烈本是可以安稳地生活,却为了百姓去奋斗,他们甚至都忘记了自己,这种热爱人民的精神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得知我们在进行红色文化故居的调研活动,小朋友还自告奋勇地仿照周恩来故居的图片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三年级的小女孩,还有很多字都还不认识,很多话都还不会表达,却从一次参观红色文化故居旧址的经历中获得如此多的启发,可见红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确实有着重要意义。其实,革命的火种蕴藏在每一寸红色文化故居的肌肤中,一遇风云便化龙,革命的火种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图为小朋友关于红色故居的绘画 校通讯员 施昌普 供图
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创立新中国的伟业不应随着时间淡出人们的视野。基于此,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通过实地走访与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故居现状,提供改进建议,希望将历史完整丰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在当今也能去触摸有温度的记忆,从而传承红色文化的不息火种。
通讯员 施昌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