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
稚嫩的声音响起,我站在台上,看着这群陪伴了我们十四天的孩子,我竟然无法像之前那样挥动手给他们指挥。我能感受到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我舍不得他们。
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京财经大学,到广西梧州市藤县新庆镇庆旺村庆旺小学。1800多公里的路程,十六天的支教时光似乎仍然停留在第一天刚到的样子,停留在我站在校门口看着团队成员们拖着沉重的箱子努力上山的瞬间。
我的思绪忽然回到支教团队刚刚出发的那一刻。
夏令营开营仪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开鑫 摄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很遗憾地通知您,因为暴雨,我们预计将晚点四小时五十一分钟。”
因为接连的暴雨,这趟从南京转杭州,从杭州转梧州的列车已经是第三次推迟到站时间。焦躁的气氛笼罩在每位支教团队成员的心头,大家似乎都已经对长途旅程的奔波感到疲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言的寂静,耳边只剩下暴雨敲打车窗的轰鸣声。列车晃荡前进,终点好似遥遥无期。但我知道,我们离梧州已经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前方到站,梧州站。”
终于,我们到达梧州,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焦躁疲惫的心情很快被兴奋取代。自从坐上这趟由江苏南京通往广西梧州的列车,我们已经在车上度过了十五个小时。这期间,我看到过支教队员们因列车颠簸而无法入睡,看到过他们因床铺狭窄而蜷缩着无法活动手脚,看到过他们艰难地含着水咽下压缩食品。然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随着列车停稳,我们的支教团队终于踏上了梧州这片古老的大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藤县新庆镇庆旺村庆旺小学,我们来了。
暴雨仍在继续,密集的雨水冲刷着泥泞的山路,使这条曲折的上山路更加难走。支教团队的成员们相互扶持,男生们帮衬女生拖行沉重的旅行箱,女生们举着伞。风雨无情,但并没有浇熄同学们热情的火苗;不畏艰难,苦难的历练使这段经历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也更坚定了队员们为山区孩子带去知识土壤的真诚希望。
站在庆旺小学的大门口,我看着陆续到达的早已疲惫不堪的支教团队队员们,他们放弃了暑期在家休息的机会,放弃了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深入大山,来到这里,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执著与信念。青春热血,书生意气,大爱无疆。接受十几年教育,我们不只是在汲取知识,更是在学着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长路漫漫,初心难忘,未来的日子,我们会尽全力传递自己的光与热,用心里那盏灯,为山区孩子们照亮一段前进的路。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已经从第一天怯生生地不敢和我们接触转变为每次见到我都大声地喊我“营长”。我看得到他们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看得到他们一天天成长,也看得到我们队友们的日益成熟。我始终记得第一天上课,这些教务组的小老师们手忙脚乱、尚显生疏的样子,也无法忘记在之后日子里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听讲的眼神。我看过宣传组成员们每天熬夜至凌晨,只为做好一份新闻稿,出好一份推送,剪辑好一个视频;也记得后勤组的成员们为了能让支教队员们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而冒着暴雨,踩着泥泞湿滑的山路下山买菜。
一支团队,二十四个人。这不仅仅是一群热血少年临时组成的队伍,更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大家族,各司其职又互帮互助。我们彼此坦诚相待,用热情的心呼唤爱,毫不保留地给予这些尚显懵懂的孩子们。
梧州的天总是忽晴忽暗,上午的大太阳总会让你怀疑下午阴云密布的天是错觉。暴雨的不期而至让我们不由的担心起孩子回家的路。当越来越多的老师问我大暴雨孩子们怎么回家的时候,我决定,提前放学。带伞的孩子们家靠的近的结队回家,没带伞的孩子们由团队成员们送回家。于是,一个个弯下腰、侧着身子,用伞把孩子们遮住地严严实实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雨将队员们露出的半天身子完全打湿,但他们毫不在乎。将40多个孩子送回家后的他们向我分享的是家长多么热情,孩子多么可爱。一场暴雨,将一颗颗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将爱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在庆旺小学的这两周,我渐渐习惯了每天早上在办公室里被一群孩子喊醒。不要问为什么孩子在我们没起床的时候就能进校园。我想说,孩子们的智慧是你永远无法想象的。我开始喜欢每天清晨走在校园里,依次走完每个班级,站在后门口,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上课。两周的支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暑期的社会实践。它更是一次让心灵洗涤升华的机会,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坦诚地接触一颗颗水晶般纯洁的孩子。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我逐渐变得老成、世故。可当我遇到这群孩子们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人的本心才是最重要的,这群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可以让你放下所有的防备,让你无力抗拒他们热忱的心。
志愿者正在教孩子们歌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开鑫 摄
音乐逐渐到了最后,我知道,这两周的日子结束了。我听到了孩子们在歌声中掺杂的呜咽声,那一个个曾经在课堂上调皮的孩子在此时竟一个个将泪水挂在了脸上。我终于忍不住,双手捂住脸,泪顺着指缝滑落,一滴一滴落在主席台上。曾一遍遍跟这群孩子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我怎么哭成了这个样子,可我真的好舍不得他们。
“以爱之名,你还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