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8日电(通讯员 唐方舟 唐丝丝 范云逸)南京白局,顾名思义,“白摆一唱局”。丝竹乐器,辅以板鼓、碟盘,仅有的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在词调婉转、音韵流畅的南京话的糅合下,便成了“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白局的发展经历了起起落落,却丝毫不减魅力。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白局小分队”前往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甘熙故居等地,揭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特色曲艺白局的神秘面纱。
寻访云锦,探究“白摆一局”的前世今生
小队成员前往中国云锦博物馆探寻白局的前世今生。讲解员的讲解,让队员们对白局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南京白局是扎根于南京本土的民间曲艺,与云锦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朝末年,南京丝织业兴盛,机房织工的劳动十分繁重,”讲解员娓娓道来,“工人们便常常和着织机声,你编我凑,随口哼唱,缓解劳动的苦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白局。”
透过图案精美、织造精细的南京云锦,队员们仿佛能窥见纺织工人日披星戴月、昼夜劳作的纺织情景,他们辛苦劳动过程中用以排忧解闷而随口哼唱的曲调,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街头巷尾几番兴衰,融入平凡的市井生活,记录下独属于南京的民间文化。
“旧瓶装新酒”,从“高光时刻”到“细水长流”
小队前往甘熙故居、南京白局社深入体验了解了白局的具体表演形式,也因此更加敬佩白局演员。成员们先是于甘熙故居观看了由黄玲玲老师及其弟子出演的《智斗鼠》、创新戏曲《喜看民俗非遗馆新面貌》等曲目,而后前往南京白局社采访国家级传承人徐春华老师。
“白局的高光时刻在明清,但是现在总不能还总是唱那个年代的曲儿吧?过时啦!”徐春华老师是白局国家级传承人,与她探讨白局现状时,她不无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很有思想,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不可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下子强加给他们,我们得‘细水长流’地熏陶他们。他们才是白局以后发展、创新的主力军。” 她表示,“这事不能急,要做到音乐、曲目、表演形式三方面的同时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走进秦淮区文化局,探究如何让白局不“白唱”
来到秦淮区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张江信科长向成员们介绍了近些年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制度保证、资金扶持、表演形式创新、宣传力度等四个方面来推动白局的保护与传承。
张江信科长表示,“在南京本地,我们白局传承人对秦淮区域内的导游开展为期两年的培训,利用导游向中外游客讲解的机会进行白局推广,并且呀,在南京中小学间设立了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多培养一些‘好苗子’。相信这些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白局,走进白局,爱上白局。”小队成员了解到,诸多白局艺术家并没有“白唱”,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将自己热爱的曲艺一点一点地传承、发扬。南京白局也从一度濒危到现在焕发新枝,开启了新的保护模式。
“踏入寻常百姓家”,社区白局可“白学”
为了探寻白局今后的实际走向和发展模式,小队成员除了在之前的调研活动中开展了面对面采访与问卷调查,还前往睿城社区深入了解了社区群众对学习白局的态度。
“文化不应该高高在上、固地自封,”在睿城社区开设了“白局培训班”的梁晓岚老师说到开设的目的时表示,“这也是我把白局带入社区的原因。小孩和老年人来学的挺多,这几年白局发展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很缺少年轻的中坚力量来创新、宣传。”梁晓岚老师的丈夫陈刚介绍道:“小到几岁孩童大到耄耋老者,都有机会成为‘白局达人’。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培训班还分了四个组,男子组、女子组、少儿组和托班组。我们对学员的唯一要求就是尽量每次都来。”夫妻俩开设的课程完全免费,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学习白局。
小队线上线下发放的调研问卷显示,对白局非常了解的占极少数,而从未听说过的约占半数。将近73.6%的收房群众认为当下白局式微的原因是宣传普及程度不够,关于应当做出的改变,“加入吸引观众的新元素”所占比例最高,此外,近60%的人认为应当和媒体广播合作。由此可见,大众对于南京白局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白局所面临的缺少新鲜血液、组织管理不明确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何让有过高光时刻的白局细水长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道路还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共同探索,不断创新白局元素,拓宽宣传渠道,扩大目标受众,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的传承单位,寻求坚持固有传统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才能弘扬白局文化,才能弘扬金陵文化,才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