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8月8日电(通讯员 唐方舟范云逸 唐丝丝)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白局小分队”前往甘熙故居、白局社,亲身领略南京白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曲艺。“一张桌子两张凳子”,清脆悠扬的丝竹乐器,配以酒杯、小碟的打击伴奏,加上词调婉转,音韵流畅的南京话,这就是南京唯一的方言说唱曲艺——白局。
上午9点,团队成功抵达甘熙故居。甘熙故居又被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有许许多多南京文化风俗的展示和戏曲的演出。小队成员先是参观了甘熙故居的各个展厅,着重学习了白局起源、特点等相关知识。而后于梨园雅韵茶馆观看了黄玲玲老师及其弟子的白局演出,深入了解了白局的具体演出形式与主要节目。白局演员们不仅表演了《智斗鼠》等经典曲目,还加入了《喜看民俗非遗馆新面貌》等创新戏曲,融入了许多现代化因素。发放问卷时小队成员了解到,场多名观众也是第一次观看白局,“没想到这么有意思,可我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白老先生在采访中回答道,“白局在宣传上可能有不足,导致很多人错过(白局)。”
演出结束后,小队采访了被誉为“南京吆喝第一人”刘奎龙老师。刘奎龙老师告诉小队成员,如今的白局艺人们,除了勤加练习演绎好经典曲目之外,还一直进行着不懈创新,加入一些新型曲牌、表演方式等等,意在使白局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获得更广范围的受众人群。与此同时,小队成员也在调研中发现白局表演的次数十分有限,场合也不固定,难以拥有长期观众。
“在文化传承的这条路上,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很多幼儿园小孩儿、大学生都在学,大家越来越重视传统非遗文化,这是让我们非常高兴的事儿。还是希望能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带来更多的创新!” 刘奎龙老师最后这样说道,他对于当代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愈来愈重视表示由衷的喜悦。
下午1点,小队成员来到位于夫子庙贡院西街的南京白局社。南京白局社是由平均年龄超过72岁的徐春华等四位传承人一起呼吁建立的,目前仅有不到20位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此次团队前往时恰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生前来学习白局课程,小队与他们一起认真学习体验了一回。
小队成员认真学习白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云逸 摄
白局学习正式开始前,白局老师夏天向在场学生解释道:“白局最重要的便是曲牌与说表。曲牌是固定旋律的名称,但是唱词、唱法是可以变化的,旧瓶装新酒才能保证白局的生命力。在不改变曲牌情况下,对演唱形式加入一些潮流因素,比如在演唱白局之时,打破传统的坐唱单一性,可适当加一些行为动作。说表就是台词加表演,念台词念得好,观众不用看,一听就知道你演的谁。”
随后大家一起学习了新曲作《诗韵金陵》等。随着多种乐器流入、大众审美变化,夏天老师为它们重新填词,进行创新,新填入的唱词全方位的展现了大美南京,既有传统金陵之古韵,又兼现代南京之活力,说、唱起来都朗朗上口,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跟着夏天老师反复地练习、总结。徐春华老师更是鼓励每一位学员大胆的站到台上,不管会不会,放开去练。
“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知道演那点老玩意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成熟思维方式,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不可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强加给他们,”徐春华老师是白局国家级传承人,与她探讨白局现状时,徐老师不无感叹,“这事不能急,要慢慢来,要做到音乐、曲目、表演形式三方面的同时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她还提出,“我觉得要设立一个专门表演的小剧场。”并且,根据小队这几天的采访、调研,发现白局艺术家普遍认为白局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在坚持自身传统(不收费)与经济效益需求中找到一个均衡点,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输血式”的资金扶持,如何让白局真正“活血”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次前往两地亲身体验传统曲艺白局的学习过程,小队成员们收获颇丰。耳边白局声尚且萦绕,却与之前纯粹从他人、从网络中听到的大不相同。“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切身实践才能更加体会白局的魅力,更了解白局的现状和发展困境,才会有更高昂的热情去保护、宣传、弘扬白局以及其他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