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7月9日电(通讯员 唐方舟 唐丝丝)7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白局小分队”围绕着“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特色曲艺白局的现状、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日下午,小队顺利抵达位于建邺区茶亭东街的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正式探寻南京白局这一国家级特色曲艺的起源与萌芽。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主要展示以世界非物质化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织锦艺术,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小队成员从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到,南京白局是旧时流传于南京地区古老民间说唱艺术,产生于元朝末年,当时南京丝织业兴盛,但机房织工的劳动十分繁重。于是织工们便常常和着织机声你编一句,我凑一句,随口哼哼唱唱用以解除劳动时的疲劳和寂寞,或用以抒发心中的愁苦与不平。故而随着云锦事业兴盛的同时诞生了一种新曲终——南京白局。
透过展出的图案精美、仿造精细的南京云锦,小队成员们仿佛能从中窥见纺织工人日披星戴月、昼夜纺织的劳作情景,他们辛苦劳动过程中用以排忧解闷而随口哼唱的曲调,也通过口口相传,最终得以流传至街头巷尾,融入平凡的市井生活,记录下独属于南京的民间文化。
讲解员讲解云锦发展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丝丝 摄
此外,讲解员表示,“南京白局是扎根于南京本土的独特的民间曲艺,与云锦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继南京云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南京白局也开始了申遗之路。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为云锦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想过将两者进行打包申遗,结果当时云锦申报成功,白局暂时落选后来第二批申报才成功。”
在云锦博物馆中,小队成员欣赏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传统云锦绣和由云锦织造成的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以及融入西方审美的现代化云锦织品。不仅领略到云锦的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更感叹于中华古代劳动人民凝聚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成员们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此同时,通过参观南京云锦的相关展品和了解相关历史,小队成员也追根溯源、发掘出白局的诞生由来,彻底领悟到了南京白局的“前世今生”。
讲解活动结束后,小队成员在博物馆门口采访了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的秦旭同学,从南京云锦与白局的关系、对白局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此后,小队成员又随机采访了前来参观的几位群众。提问结果显示,大多数南京本地及外地游客对云锦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而对产生于云锦机房的白局却不甚了解。
秦旭同学表示:“我们不了解白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云锦是具体、可见、甚至可触摸的,在云锦博物馆能见到真实的文物和复制品,而白局作为一种特色曲艺,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通过‘口口相传’的具有极高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并且,由于场地、人工、资金的局限性等原因,包括白局在内的很多曲艺往往在传承中存在着诸多困难。”
团队成员采访管内游客。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丝丝 摄
据了解,早年的南京城,特别是晚清和民国初年,白局的演唱活动相当普遍。随着白局的演出者和研究者的日渐减少,白局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许多年轻一代对白局的认识知之甚少。
此次探访南京云锦博物馆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小队成员对南京白局的起源和萌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成员们对白局的发展现状也有了初步认识,更加坚定了保护、发展白局文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