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博物馆历史文化调研小组之韩国小分队对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进行了深度调查研究。
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小分队到达博物馆,此时博物馆已经人山人海,来参观的人多为外国旅客,其中中国人和日本人居多。因为其位于景福宫而且免费向游客开放,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人气旺盛,也使韩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在国际上传播。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是美国军政府在1945年11月8日二战结束后所建立。展示从史前朝鲜到1910年的韩国民俗历史。民俗博物馆最初建于首尔南山。1975年被搬到景福宫。目前的建筑是1972年依照韩国传统历史建筑特征所建。该建筑在1986年以前是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后来国立中央博物馆搬出,该建筑被重新装修并于1993年作为国立民俗博物馆重新开馆。
而我们进行重点调研的正是重新装修后的国立民俗博物馆。位于景福宫内的国立民俗博物馆是展示韩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这里展示着相关的近4000件民族珍宝,是韩国唯一全面展示民俗生活历史的国立综合博物馆。馆内有3个常设展示室和2个计划展示室,资料室、纪念品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国立民俗博物馆按照地区、性能、时代以及种类展示古时人们的生活面貌。馆内共收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参展的有4千余件,一层的中央大厅常年举办传统文化民俗特别展。博物馆由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以及顶楼组成。地下一层是保管资料的水浆库,一层是中央大厅和3个常设展厅以及讲堂,二层是行政办公室,三层是阅览室。 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建筑采用韩国传统风格,外观非常独特。博物馆内的三个常设展览馆分三个不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详实地再现了韩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此外,这里还举办能够更深入广泛地反映韩国民俗的传统服装、各地民俗文化、传统乐器等企划展。
韩民族生活史馆集中展有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典型的韩国生活史资料,全面反映了韩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从第一部到第四部,按年代完整反映了古代韩国人的生活百态和各时期韩国人长相的变化。
这里展示的是朝鲜时代(1392-1910)的人们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和四季变化的日常生活情况。村庄是韩国人聚居的最小单位生活空间,展馆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展现了人们在村庄里的日常生活百态;并通过市场——连接村庄与村庄、人与人、物资与物资——这一文化与贸易场所,全面展示韩国人日常生活状态。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职业、衣食住行、工艺等日常生活状态,这些都是人们按四季循环的自然规律,以农耕岁时为基础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这里集中展示了朝鲜时代(1392-1910)两班士大夫家庭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所经历的主要历程。朝鲜时代,儒教思想盛行,人们把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所以从孩子出生前就盼望儿子的降生。出生后,大人们会大摆百日宴和周岁宴,祝贺孩子平安长大。长大后,男子通过国家考试去做官,女子作为家里的女主人,掌管日常起居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义务。人死后,家人会通过“三年丧”的丧礼来克服失去亲人的痛苦。人们把逝去的祖先供奉在祠堂里,举行祭祀,祈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家族和睦。
博物馆院内,有一个完整再现70年代韩国街道的场地。这里按当时的风格修建了茶馆、理发店、漫画书店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游客置身其中,有恍若隔世之感。游客可以在这里与韩国现代的道路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韩国发展速度是如何之快。外国游客来这里,与自己国家70年代时候的情景进行比较,也可大大提升游览的乐趣。
国立民俗博物馆一侧是“儿童博物馆”,孩子们来这里可以用眼睛和双手体验教科书上学到的民俗文化。人们通常认为博物馆过是一个无趣而生硬的地方,这是一个能让人改变这种偏见的地方——通过各种组合模型和影像资料,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这里,用磁铁摆“祭祀桌”(韩国传统仪式——祭祖用的桌子)和“周岁宴桌”(给孩子过一周岁生日时用的桌子)、盖房子、给阿凡达穿韩服(韩国传统服装)、通过视频学习腌泡菜(韩国传统饮食)、玩高垒游戏(韩国传统游戏的一种)等尤其受孩子们欢迎。
国立民俗博物馆每个周末都会上演韩国传统的民俗表演,向国内外游客生动形象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更容易了解传统文化。表演分两种——每周六举行的常设表演,以及只在春天和秋天进行的“周日开放民俗舞台”。
国立民俗博物馆自从2008年5月开始实施免费参观活动,且位于景福宫内部,韩国首尔的市中心,交通极其方便,所以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参观游览,领略浓浓的韩国民俗风情。国立民俗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次达200多万,在这儿您能体验并学习到韩国民族传统的生活文化。博物馆自1945年开馆以来,就不断地对传统生活文物进行调查、研究与收集,并以展示、报告、讲演等形态向各界公开。近年来为了更接近大众,本馆正努力不懈地朝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新典型-以顾客为中心、开放化、专业化迈进。为了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博物馆。所以此次选择国立民俗博物馆极其具有代表性和调研意义。
博物馆是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文化单位,是了解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人文和历史的小窗户,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获取知识与感悟历史,通过历史与现在的异同促使人们激烈的思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博物馆并没有尽到这个应尽职能,我认为原因在于很多博物馆是以物为中心的博物馆,藏品是它的核心,如何收集、保存珍奇的藏品是这些博物馆最为关心的问题。但是一味的仰慕藏品的珍奇,感叹自己的无知却不能诱发游者思考,这并不应是博物馆的初衷。现在即将来,博物馆急需转型,以人为中心的博物馆才是未来博物馆应有的形态。如何最大化的提升游客与藏品或者某段历史的共鸣、如何最直接的诱发游者对历史对未来的激烈思考、如何令游者多次参观博物馆都有不同层次的感悟和收获才是未来博物馆最应深入探讨的问题。
此次进行深入调研的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向未来化的博物馆转型,在博物馆不可逆转的转型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和贡献。韩国国立民俗博物如同其名称,对韩国的民俗历史进行了完善的系统整理和直观呈现。游者在详细参观完三个主展馆后,一定会对韩国的民俗和传统有这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可以说韩国国立民俗博物最为基本的职能完成了。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韩国国立民俗博物的三个主展厅设计别具匠心,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的多角度展现了韩国独特的风俗和人文。第一展馆所展出的韩国人不同时期的外貌变化吸人眼球,这在其他博物馆是不可多见的,从中不仅体现了古人与现代人的外貌变化,也体现了韩国人民对外貌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第二展馆主要展出的是古时韩国人所用到的生活用品和农耕作具,和一般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相比并无较大特色,但也令游者了解到古时人民艰辛的生活方式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第三展馆令人瞩目,博物馆通过大量的人物和房屋等模型道具组合成一幅幅极具代表意义的画面,描述了一个士大夫家庭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所经历的重大画面和极具韩国民俗风情的传统。模型是按真人大小1比1制作的,仿佛要将游者带入这个古人的一生,了解他的悲欢喜乐,了解那个时代下的韩国人们的生活,也由此看到了博物馆的用心。由于时间问题,传统民俗表演和儿童博物馆并未能参观的到,颇为遗憾,但是据了解每当传统民俗表演在周六演出时,很多韩国当地的民众也会前来观赏,首尔当地的中小学也会组织学生来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不应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应成为国民生活中富有活力、多姿多彩的一部分。
博物馆在对历史进行了的系统整理和直观呈现的同时,也应传承文化的血脉。如同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里面盛放着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器物、书画、铭刻,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静静的在博物馆中被展览中,任游者匆匆扫过,只有一个小小的铭牌记录着它们的名称和年代,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其实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的长过我们,在历史的河流中经历悲欢离合,它们有一个个离奇而又惊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了解,但是我们却并没有给出游者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可以借助现代的科技比如二维码或者条形码,让游者可以在它们的身边随时扫出它们惊心动魄的故事,又在它们血与火的故事中看到历史的长河。就如北宋则学家邵雍在《观物篇》所说:“夫之所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