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位老师,他将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哲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辩论和演讲的方式创新教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曾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次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两次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南京财经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他就是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梅景辉老师。
百舸:梅老师,您好!恭喜您获得了此次青年五四奖章,对于此次获奖,您有什么想法吗?
梅老师: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学院和同学们对我以往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其次,我觉得这次获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学院的集体荣誉,它可以体现出我们马克思主义学科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和飞跃,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把这个奖项当做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一个新的起点,我应该在这个起点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百舸:我们知道您在哲学方面做出了不错的成绩,那在您看来,对大学生进行哲学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梅老师:我认为哲学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三个作用:首先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当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学生们的人文知识普遍缺乏,哲学教育可以起到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文化思想的作用。其次是价值导向作用。我们学校很多学科,比如会计、管理等,这些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定性定量,可以只教知识论和方法论,而在价值导向上是中立的;哲学则提供价值导向,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提升一种思想的正能量。其三,哲学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多维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一般有三种:正常思,反常思和平常心。很多学科只需要有常识思维,但是哲学能帮助我们从常识中跳出来,进入到反常思,最后回归到平常心,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领域的拓展非常重要。
百舸:现在有很多的学生觉得哲学是很枯燥抽象的,也是一门高深的课程。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您是怎样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门课程的呢?
梅老师: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可以是纯粹的“阳春白雪”,但是在教学中,将学术研讨会上的成果直接呈现给学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哲学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哲学离自己不远,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方法上,我会采取典故案例法,让学生在典故中感悟理论的内涵。在课堂上,我会就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新闻,用马哲或西哲的视角进行点评,然后让大家对此进行讨论。我在课堂上还会设置主题演讲、模拟两会提案或者辩论赛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变换一种方式,让大家主动参与到这种创意式教学中,这样哲学就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难那么枯燥,课堂也会有笑声、有讨论、有思考。
百舸:梅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在教学科研之余还担任了我们学校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和辩论赛的评委,那在您看来,哲学和辩论之间有什么联系?
梅老师:哲学和辩论是完全相通的。中国古代很多的哲学思想就是通过辩论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有名的“庄、惠之辩”,就是通过辩论来讨论实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古希腊的哲学也很注重辩论,到苏格拉底时期,雅典的哲学教育主要是以广场辩论和对话的方式展开的。而哲学中的辩证法本身就有辩论的层面,可以说,辩论是哲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理论的思想内涵可以通过两方对辩体现出来,我们不能忽略这种方式。
百舸:您在担任校辩队的指导老师后,促使南财辩论赛从“表演性”向“思想性”提升,“思辨性”与“人文性”相融,您是如何指导这一个改变的呢?
梅老师:首先,要突出思想在辩论中的主体地位,在比赛前,我一般不会和辩队的同学们讲辩论技巧,因为技巧主要是表演性的,我会和他们讲各个辩论主题的思想内涵,引发他们的思考。其次,我会根据辩题给他们指定一些书目,让他们从这些书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再者,在辩论赛结束时,我是从思想性的角度来点评,而并不是根据辩论的语言技巧和热闹程度来判定胜负,要让他们挖掘这个辩题中思想性的内容。这样就逐渐形成一种导向,辩队同学知道如何从思想内涵的层面来打好一场辩论赛。
百舸:有句话说,思想的僵化比肉体的死亡更可怕。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都需要具备的一个能力,您认为作为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梅老师:思辨分开来就是“思考”、“体悟”以及“明辨”。学生们要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之余,多看不同学科的书籍,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经典。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要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去明辨,要善于让自己和作者对话,让自己和自己内心对话,让自己和有思想的人对话,增强对人文典籍和现代生活的感悟及自身的生命体验,这样思辨能力才会切实提高。
后记:在采访的过程中,梅老师旁征博引,严密的逻辑、亲切的语调、幽默的口吻,让人感到这似乎不单单是一个采访,更是一种交流与学习。梅老师期待着哲学能够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因为,哲学可以让生活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