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度“青年岗位能手”中,有一位外形英俊,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师。他曾取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专攻博士学位,现任我校经济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并指导完成了18篇本科学位论文并多次获奖。他,谦逊热情,追求卓越,在教学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他就是经济学院张成老师。带着广大学生的崇拜与好奇,百舸记者与张成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
百舸:您对于此次获得“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有何感想?
张成老师:其实,在学校里,我不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我认为学校设立这个奖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我们年轻人,增加我们的信心,让我们能获得更多的成绩,回报学校。
百舸:我们之前了解到,您的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您是不是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所以才会选择现在这份职业?
张成老师:我最初并不想当老师,我想经商。当初不想做老师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的母亲,因为她曾是一名老师,小时候我常常看到她下班后还要批改学生的作业,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多花点时间在家人身上。后来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做了老师,也算是子承母愿了。老师的责任是很重大的,既然我做出了这个选择就应该认真去做,并且把它做好。
百舸:您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表面光鲜的同时,一定会遇到一些绊脚石,那么您是如何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呢?
张成老师:工作包括教学、行政和科研几个方面。从教学方面来说,遇到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当学生的时候,学知识只要自己明白就行了,现在做老师,就要找到一个好的讲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明白。所以我也一直在思索,向一些资历较深的老师请教,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的学习。
在行政方面,我们经济学院有两个系,一个是经济系,一个是统计系。统计系的就业一直比较好,而经济系就业相对来说有待提高。我们沟通发现统计系每隔几年都会进行调研,了解毕业学生在哪个单位就业,据此分析学生需要的课程,再相应的开设这些课程,我们也希望能效仿统计系的做法,以此来增强经济系的就业竞争力。在科研方面,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其实很多文章都是需要你不断修改,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怎么提升文章的水平,怎么迎合大众的口味,这些方面我都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百舸:您刚刚提到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面,那您是怎么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成老师:在我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是搞好教学,培养人才,而做科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教育学生。也许是我们国家与国外相比,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因此会比较重视科研。但科研只是一个深化教学的手段,有时我在上课或者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萌生出一些选题,这些选题就为以后做科研提供了角度,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以我们学校的特点来说,我们还是要做到教学科研并重的。
百舸:如果再给您一次穿越的机会,让您回到大学时光,您会做些什么?
张成老师:如果让我再重新上一次大学的话,我会把六成的精力用于学习,四成的精力参与一些能够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活动,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多交些朋友等等。总之还是珍惜这段时光吧,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百舸:您平时除了工作之外,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张成老师:除了工作之外,我把时间大部分花在了陪伴家人上。另外,自己还想广泛地培养一些兴趣。譬如空闲时间会练习书法,陶冶情操,修生养性;再譬如学习一些金融学的知识,研究中国的股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偶尔我还会去周边的城市看看,感受一下不同城市的性格,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百舸:您考上过国内的一流大学,读过博士,人生经历算是很丰富了,那么就您的经验来说,你能给现在还在迷茫的,不知如何把握青春时光的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吗?
张成老师:其实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所做的选择也会不一样。但我想说的是,不论你以后从事什么行业,起码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需要从书本中,从参加的社团活动中,或者从与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中获取。到底获取什么,怎样获取,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成老师始终保持着谦逊热情、乐观幽默的态度。从他的年少韶光到如今为人师表的岁月,一点一滴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不禁想起了今年春晚大火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想张成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无私地献给了他的学生和工作。最后祝愿张成老师能早日完成他的梦想,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祝愿所有南财学子读过此文之后都能体悟“与时间赛跑”的真谛,那就是珍惜时光,多做有意义的事。
记者:李昊旻 何丽萍
编辑:李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