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以来,我国各省多地更是受到了汛期的影响,使得生鲜产品的销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8月1日,为了更真切地了解疫情间生鲜经销商的货物来源与销售情况,以便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生鲜蔬果调研小组来到了勾庄农贸市场。调研员们与当地经销商沟通交流,并对比交流结果与数据。通过本次活动,调研员们得到了许多抗疫有效信息。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前往农贸市场了解疫情间新鲜蔬菜的进货渠道与销售情况。宋依默 摄
新冠肺炎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全国各地都打起了疫情狙击战。自2020年1月1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采取严控交通,封闭隔离等严防严控措施,此类措施为农产品滞销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疫情的冲击,加之为阻止疫情扩散而采取的一系列封闭措施,加重对生鲜蔬果类产品生产经营链的冲击。另外由于市场销售大幅减少,企业成品积压,导致农产品滞销现象日益严重。
小队成员通过采访农贸市场的多家商铺得知,疫情期间农贸市场仍然保持对外营业,但地方政府采取了限制人流的措施,销量相比以往有所下降,商户对此也相应减少存货。在采访菜市场中经营蔬菜铺的曹大姐时,我们得知勾庄农贸市场的商户们预定重新开业的时间本是大年初一,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延期了一个多月,直到三四月份才重新开业。且除了线上售卖的渠道有生意和进货商批量进货以外,线下几乎没有客人来菜市场买菜,蔬菜的售卖途径减少。进货渠道也因为个别农户不开业或延期开张而有所减少,对他们的生意也是产生了不小的恶劣影响。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前往农贸市场了解新鲜肉类在疫情间的供货方式与销售情况。 黄欢欢 摄
调研过程中,小队成员采访到了农贸市场猪肉铺的张阿姨,张阿姨表示:”我们家的猪肉都是家养的,家里刚宰了就运过来卖。疫情那会买猪肉的人少了,我们也怕肉卖不掉不新鲜,就没多存货,损失有是有,但也不是很大。”
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物流运输受到限制,生鲜商铺的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也相应变窄。据了解,在疫情期间,农产品收成未受太大影响,但因本地人口消费能力限制,只能售出少量农产品,大量农产品只能低价卖出或直接丢弃在地里。在问起是否选择通过电商平台在网上售卖,种植户提到,在网上售卖的话运费很高,而且运输期间的损失会产生更大的费用,所以没有选择网上售卖,只在当地农贸市场零售,多少收回点成本。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前往农贸市场了解疫情间鲜活海鲜的保存途径与销售情况。曹中玉 摄
对于海鲜市场而言,海鲜一直是居民最青睐的食物,海鲜的供应链基本基于一种新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可随时根据水产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提高适应水产品企业竞争力与市场应变能力,打破以往相对独立的海鲜库存传统管理模式。但是疫情期间,海鲜供应链基本断裂,海鲜商户也没有营业,海鲜业由此遭受不小的打击。疫情对海鲜类产品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且最近有关国外海鲜产品上附有新冠病毒的新闻使人们对海鲜类产品的戒备心也逐渐加强,这是生鲜商品滞销的一大原因。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前往勾庄农贸市场合影。王棣 摄
以下是我们调研小组在四月份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为小组组员通过在朋友圈及空间发布的网络问卷总结得出
由该数据可知在疫情相对严重的2、3、4月份,人们每周出门买菜的次数,在政府规定或自家防控的基础上基本有所减少,超过半数的家庭将买菜的次数控制在每周两次及以下。说明疫情对于线下生鲜贸易场所的收益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图为小组组员向勾庄农贸市场商户分发的问卷总和得出
一些在疫情开始之前主要以线下销售生鲜产品为主的贸易场所,在疫情期间有将近一半的销售额源于自己开设的外卖店铺及电商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店铺的主要销售来源仍然是线下售卖,但网络售卖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各类生鲜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出现了销售额减少,进货渠道变窄的现象。但在各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及制定相关政策的帮助下,保障了生鲜产业的正常运营并很好地解决了百姓们对生鲜食品的正常需求。虽然如今新冠疫情已经得到很好地控制,但我们对于疫情的防控以及有关百姓生活的问题仍然不能疏忽。
(通讯员 毛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