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企业、商铺、普通消费者进入了寒冬,由于人们足不出户,旅游、餐饮、电影等行业蒙受沉重的打击,小微经济体和工商户都面临资金难,销路难等问题。而“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脱颖而出。两会也建议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大学生返家乡政策以及“地摊经济”号召,7月9日至16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河图”社会实践小队以“勇担强国使命,绽放青春力量”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摊经济线下实地调研活动。
“河图”小队队员分布在江苏、安徽、广西、山东等地,并对各地的地摊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与采访。队员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这些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广场、早集、夜市的摊位增多,人流熙熙攘攘,不复居家隔离时的冷清。街道上的叫卖声,小吃摊上的美食香味,孩子们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让烟火气息重新回到了城市。

01 部分摊位图 由成员孙世玲提供
在如今经济低迷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因“地摊经济”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运转。当今中国个人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人都在为家庭的生存挣扎,因此价格低廉的地摊商品也迎合了低收入群体的购买需求,可以减少生活成本支出,减轻生活压力,实现消费差异化。因此,地摊经济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地摊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过采访摆摊者,他们也反映了一些困难:商品同质化严重,商贩之间的竞争也很大,很难脱颖而出;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商品并不受人们欢迎;流动摊位不固定;人们晚上基本上都是出来玩,并没有买东西的意愿等问题也困扰着他们。

02 采访商贩图 由成员孙世玲提供
一直以来,地摊与建设文明城市是两个“死对头”,商贩们要和执法机关 “躲猫猫”;小吃摊留下的垃圾对城市的文明整洁带来极大的困扰;流动性极强的摊位有时也会对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现下的解禁也不能是临时措施,城市的管理要全面升级,要讲地摊经济融入到文明城市之中,加强对地摊的监管力度而非打压力度。中央文明办更是明确表态: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政策将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相信,今后的文明城市会“烟火缭绕”!
通讯员:孙世玲 陶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