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我们一辈子要记住的话语。没有革命战士的付出没有我们当下美好的生活环境。在青春筑梦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这种精神注入到大学以及未来生活中,让红色精神始终陪伴在我们新一代青年身旁。
为切实感受红色精神,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色遗迹探访小队分别去往家乡的红色遗迹进行探访,进行为期3周的红色遗迹线上线下探访活动。
为更好的推进此次探访活动,组长陈心语于7月23日召集组员进行线上会议。小组成员通过网络“走进”了浙江嘉兴南湖景区,观览景区风貌,感受“红船”精神并且利用网络通讯平台观看了党的发展历史影片,并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这一时代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影片展现的内容以及对历史的理解,红色遗迹探访小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今日的近百年间实现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坎坷。但这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迪——我辈仍需自强,我们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承担起肩上的重任,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图为红色遗迹探访小队线上会议 武若彤提供
结合领悟红色精神这一假期实践目的,小组成员决定来到线下,走进家乡周边的红色遗迹。四位组员分别去往位于安徽合肥市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新疆伊犁的三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遵义会议地址以及贵州省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感悟身边的红色精神。四位队员家乡实践的历程如下:
安徽,一个与时代发展高速紧密相连的省份却也少不了红色的记忆。渡江战役纪念馆就是这里的红色记忆之一,7月25日小组成员陈心语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形似巨型战舰,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踏进馆内,一座大型室内雕像就映入眼帘。砖红的底色、呐喊的解放军、被推倒的总统府……这座雕像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场景,更是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组员在解放南京前雕像合影 陈心语摄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域广阔,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的地方,这里曾有可歌可泣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守护祖国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7月28日武若彤同学去往三区革命烈士馆追忆这一段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新疆三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同在一处, 位于伊宁人民公园的西边深处。伊犁三区革命烈士陵园是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卡斯木、伊斯哈克伯克、莫奴诺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达列里汗·苏古尔巴也夫、罗志及其随行人员等7人的纪念陵地。在这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不仅追忆起那一段故事更是让组员从思想层面深刻认识到三区革命烈士始终站在守卫国家的第一线,他们为国家和平统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上图为馆内讲解员进行讲解 武若彤摄
走出馆外,在园区内进行游览,映入眼帘的便是毛主席为三区革命烈士所提的词“三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和平,他们是中国最可爱的人,他们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贵州风景秀美,不仅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还留存着许多的红色遗迹。长征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一环,长征精神更是鼓舞着当今的我们。小组成员王玥7月30日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遵义会议会址。进入纪念馆,最中央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先辈的雕像,是他们用智慧和生命推动着历史、为中国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战略转移,看着突破乌江天险的雕像,就仿佛看到了红军坚定不移、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7月28日,小组成员李艳飞去往贵州省遵义市的四渡赤水纪念馆进行遗迹探寻,纪念馆突出介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并且充分结合现代科技重现了战役场景。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平生得意之笔,由此可见此次战役获得的巨大成功与非凡的意义。看着纪念馆的一座座雕像,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深刻感受到革命前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决心。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我们勇往之前,走向新征程。
上图为馆内雕像 李艳飞摄
线下探访活动结束之后是对于相关材料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红色遗迹的所观所感又不断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虽然最终这些材料只能通过文字等方式呈现,但红色精神却又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记。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影响了老一辈人,更对我们后辈有着极大的鼓舞意义;红色精神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革命年代,更应影响当下、指引未来。红色精神鼓舞着我们直面挑战、不畏艰险、乘风破浪,通过拼搏和奋斗为自己书写下美好篇章;红色精神更鼓舞着我们勇挑时代大梁,与国家一起前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彰显出新时代后辈们的青春风采!
通讯员:武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