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我校积极开展公益社会实践的号召,2020年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名大一学生自发组成一支“探寻漆器历史,弘扬工匠精神”的团队,以了解扬州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目标,前往建业庆松集团旗下的扬州漆器有限公司、漆器艺术馆以及东关街的个别漆器店,通过参观精美的漆器手工艺品,了解漆器背后的故事等活动形式,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实践活动。
一、探访经典漆器有限公司
7月25日上午,扬州漆器小分队成员前往经典漆器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该公司是集开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专门生产高档漆器珍品的企业。
漆器小分队在到达目的地后,参观了公司代表的三种漆器: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等材料制成的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的螺片;在天然漆料上雕刻花纹的漆器;将玉石雕刻成图案镶在雕漆上的雕漆嵌玉,深刻感受到了漆器工艺品的魅力。
图为手工艺者做点螺工艺 拍摄:余欣怡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分队成员观摩了制作漆器的流水线,发现很多环节的工作十分繁冗复杂,这些是无法直接用机器去完成的,例如削楠木,需要人工一层又一层精准的打磨;再例如一句业内行话:“百里千刀一斤漆”,做漆器,每天只能涂一层,涂20层是1毫米,要达到可以刻漆的程度,需要涂到15毫米,十分辛苦。并且很多环节只有一名工作人员能够完成特定的工作,这样耗费巨大,导致做出的成果少,效率比较低,对工匠的要求也非常高。成员们都感受到了制作漆器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明白每一件漆器的来之不易。
图为漆器手工艺者正在刻漆 拍摄:余欣怡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小分队成员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漆器的继承与发展。据了解,学习一门有关漆器的技术并将它真正得运用到漆器工作中,培养一名工匠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年轻一辈无法坚持日复一日枯燥无趣的磨练,锻炼不出真正的技术,老一辈人手中真正的技术没有人传承。不仅如此,通常只有国家、公司才会购买这些精美的漆器,而一般人对于漆器这类手工艺品并没有十分关注,都是建立在观赏的角度,并不了解漆器的源远流长,也不知道工匠精神对文化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些阻力都成了漆器手工传承与发展的绊脚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漆器的创新问题,小分队的成员也采访了漆器厂的手工艺者,他们都表示,如果对漆器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极有可能破坏漆器的美,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市场,反而会给漆器带来不可逆的灾难。
图为小分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 拍摄:余欣怡
二、领略博物馆漆器之美
7月25日中午,漆器小分队的成员前往漆器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博物馆中,成员们看到了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鼎,被鼎身细致的刻纹所震撼。博物馆中许多漆器也曾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每一件漆器都再一次让成员们领略到了手工艺者们精湛的雕刻技艺,明白制作漆器的艰辛与不易,成员们向漆器传统手工艺者表示深深的尊敬,手工艺者们也对扬州漆器工艺文化充满了自豪。
图为小分队成员参观2008年奥运会所用鼎 拍摄:余欣怡
三、探寻艺术馆周边店的创新
7月25日下午,小分队成员来到了普通的漆器艺术馆以及艺术馆周边店参观。而艺术馆和周边漆器品店的漆器与上午所观察到的那些精美的漆器品相比就逊色了很多。通过参观,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里现代工业生产的痕迹,但相比之下,漆器的形式更为丰富,在价格上也亲民许多。
四、漆器工艺主题线上宣讲
为了使本次实践的成果更加明显,8月3日晚上,漆器小分队成员进行了线上的宣讲。对本次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向参加宣讲的人讲述漆器的制作历程以及漆器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此次“探寻漆器历史,弘扬工匠精神”使小分队的成员们受益匪浅。扬州漆器在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下,分化出了两面:一方面,技术精湛的手工艺者保持着传统漆器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另一方面,扬州漆器作为一种传统的元素,通过其他的加工方式,被添加在范围更广的工艺品中。小分队的成员们感受到了漆器文化的古老与瑰丽,也衷心地希望扬州的漆器文化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永恒而宝贵的一道血脉。
通讯员:董小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