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门神》、《华尔街金牛》......在江苏丹阳石贝正则绣工作室内,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丹阳乱针绣小分队的成员正在欣赏石贝老师的一幅幅非遗绣品,这三位学习法语的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实地调研正则绣的诞生、发展和传承,采访非遗传承人石贝老师,用法语和英语录制视频、介绍正则绣(又名乱针绣),用自己语言专长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
图 1 为石贝老师刺绣作品《华尔街牛》袁红 提供
图 2 为石贝老师刺绣作品《门神》赵怡宁 提供
外国语学院:南财学子走近非遗正则绣 双语弘扬家乡传统文化-985棋牌娱乐
学生赵怡宁说:“我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作为丹阳人,早就对乱针绣有所耳闻,也非常感兴趣,乱针绣是家乡丹阳珍贵的文化和艺术。我要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让更多人知道丹阳这充满魅力的乱针绣。”学生们对这门中西结合的艺术充满兴趣,正则绣第三代传承人石贝老师也热情地为学生们讲解作品、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
图 3 右二为石贝老师在正则画院与师姐妹合影 石贝 提供
图 4左一为石贝老师在丹阳正则画院向吕去疾教授学习乱针绣技巧 石贝 提供
据石贝老师介绍,正则绣始创于近代,大师吕凤子与杨守玉在教学实践中将西方素描、油画的技艺融入中国传统刺绣,历经十年才形成正则绣。其中,绣针替代了画笔,桑蚕丝线则发挥着颜料的作用,而素描中的交错线条就是绣品中层层叠叠的乱针技艺。
而今,石贝老师的正则绣作品仍在继续发扬着正则绣中西合璧的优势,《华尔街牛》以一副网络照片为底稿,以其突出的立体感再现了华尔街金牛的风采;《门神》寄予着中华儿女最朴素而传统的生活希望,风雨冲刷造成的色彩斑驳不仅是高超绣技的体现,更是大众初心不改、拼搏坚守的歌颂。
图 5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练习正则绣 石贝 提供
据石贝老师介绍,早在2003年,她就正则绣教学带入丹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中,开设公益性质的刺绣室并亲自指导聋哑学生们学习、创作。通过这样的公益之举,石贝老师不仅希望开拓出新的正则绣传承途径,更多的是期望学生们能够习得一技之长,未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立足。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医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能够学习这门技艺的生源大大减少,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为孩子们高兴之余,石贝老师也逐渐意识到正则绣的非遗传承又一次面临瓶颈。
一位成熟的乱针绣绣工至少需要四年的全职技艺学习,接受一系列培训和练习,包括美术基础、审美、绣工等等,学徒期间通过绣品根本无法取得收入,于是,时间和金钱的压力为非遗传承设下种种障碍。
“非遗传承在当今仍然困难重重。”南财丹阳乱针绣小分队的队员们想到了外院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拍摄双语视频,用多种途径宣传正则绣,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正则绣传承。让语言学习能够服务于社会,也是法语系学生在吸收知识之后,能够对知识进行实践的一个大好机会。”
目前,实践团队已经拍摄了相关视频,通过指导老师的把关,对视频内拍摄的正则绣和作品进行英语、法语配音。同时,通过丹阳融媒体的报道,小分队首先在家乡进行最初的非遗正则绣宣传。
“每多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了解到正则绣,我们的非遗传承就多一份活力,正则绣就会离我们的生活更进一步。”面对非遗传承困难重重的现状,小分队寄希望于更多的宣传,实践语言专长,能够将传播范围扩散得更广、更远。
南财丹阳乱针绣小分队以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这些非遗艺术作品,并利用语言优势,进行英法双语介绍。“通过视频的传播,我们希望可以尽可能地号召对乱针绣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队长袁红告诉记者,双语视频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正则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技艺的影响力,让大学生为传播中国文化添砖加瓦。
图 6 为南财2020暑期丹阳乱针绣小分队与石贝老师合影 丹阳融媒体中心 高欣 提供
通讯员:钱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