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以“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为代表的网络救助众筹平台迅猛发展。网络救助众筹因具有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显现出很多独特的价值。但该种众筹形式尚未成熟,因缺乏外部监管导致“诈捐”“虚假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解网络救助众筹现状,让人民群众放心地传播爱心,使网络救助众筹在法律与政府的监管下更好地把爱心落到实处,8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网络救助众筹现状调研团以走访、交谈的形式开展调研,以民众的看法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该行业的现状。
走街串巷,广集民众观点
目前,以“水滴筹”“爱心筹”为主的网络救助众筹平台已十分普及,朋友圈的随手转发、空间的信息推送使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这种众筹形式,群众对网络救助众筹都了解并有着自己的想法。网络救助众筹调研团的成员们首先以分散形式开展线下调研。在街头采访民众,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流,获取他们对网络救助众筹的看法。
图为调研员采访路人 通讯员 郁斯雯提供
在街头采访中,部分民众表示曾通过“水滴筹”等平台帮助过他人,多数人支持网络救助众筹并对其高效性和广泛性给予了肯定。也有民众提出了对水滴筹等众筹平台在信息真实性的审查和捐款去向监管等方面的疑虑。
被采访者夏玉娟女士表示:“通过水滴筹等平台献爱心是一件好事,我也很热衷于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别人,希望平台对后续进程也能有个反馈。”不少民众向成员提出了对“爱心筹”等网络救助众筹现状的建议,帮助团队成员进行下一步调研。
图为调研员采访民众 通讯员 郁斯雯 摄
促膝长谈,聚焦受助者看法
为了从多角度深入了解网络救助众筹现状,更好地开展团队调研,团队成员进一步采取一对一访谈模式,与发起过网络救助众筹项目的求助者及其亲属进行深度交流。
队员郁斯雯采访的是季木兰女士,八个月前季奶奶的孙子被确诊身患白血病,孩子经历了八个月与病魔的顽强斗争,目前已经痊愈了,在家中调养。季奶奶一家无力负担高额治疗费用,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到了“水滴筹”平台。在采访中,季奶奶与调研员们详细讲述了发起并运作水滴筹的一系列过程并表达了对所有好心人的感激。被问到对类似于“水滴筹”这样的网络众筹平台的建议时,季奶奶表示“虽然水滴筹平台给了我们很好的筹款机会,但是后期筹款完全依靠亲朋好友的转发,到了一定范围也会遇到瓶颈,如果平台能够在后期的转发宣传上也提供一些帮助就更好了。”
图为调研员访谈受捐赠者 通讯员 郁斯雯 摄
在“互联网 ”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 众筹”的形式推动了网络救助性众筹应运而生。对于遇到困难的家庭来说,“水滴筹”等平台提供的机会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这种众筹形式给需要帮助的家庭带来的希望和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平台缺乏信息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让不少捐赠者所有迟疑,让爱心打折扣。被采访者王向达先生表示“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仍然多多少少都会帮一点,希望别再出现诈捐的现象,让我们这样的捐赠者寒心。”网络救助众筹必须加强监管,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制,为爱心保驾护航。
(通讯员:郁斯雯)